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会上KKR的入股价格备受质疑。“KKR进来为什么要打10个点的折扣,战略投资有信心的话,就应该
与二级市场相同的价格买。KKR增发的价格低于停牌前的价格,说明对这块战略合作偏谨慎一些,外资压价压得太厉害了,
是不看好还是捡便宜都有可能。但这是双方协议的价格,说明公司也没信心。”
对此,青岛海尔在给记者的回复表示,“从过往的案例来看,战略投资者入股A股上市公司,绝大多数的定价均为董事
会前二十个交易日均价的90%;KKR本次入股的锁定期为三年,与二级市场买入不同,也较传统A股非公开发行1年的锁定期长
。整体上讲,给予一定折扣合理。”
不过分析师不这样看。“问题的实质是,海尔是冰洗(冰箱、洗衣机)龙头,冰洗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了。整个市场可能
已经达成共识了,它未来的发展速度可能就是每年10%的一个增长;不像空调,未来市场很大,不过海尔空调的量还是比较
小的。海尔的主要看点还是物联网智能家居,不过对短期业绩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其他方面,从现在看没什么亮点,所以机
构才没有特别兴奋。”
从一个格力到半个格力
事实上,作为全球家电龙头,海尔曾是那样的赫赫有名。2004年海尔集团以1016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
“千亿俱乐部成员”。而美的集团(重组前)、格力集团实现同样目标是在遥远的8年之后。
但是,当一个企业达到了顶峰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回落。
海尔曾经不可动摇的江湖地位正在逐渐丧失。而上市公司青岛海尔作为海尔集团旗下主要家电资产——冰洗空(冰箱、
洗衣机和空调)的载体,也难逃大势影响。
行业已经变局。
国内某知名基金公司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家电行业属于胜负已分的行业,它不会说还是千军万马混战,竞争格局已经
比较稳定了。现在就像三国演义。格力电器是魏国,美的集团(重组后)是东吴,青岛海尔可能就是蜀国,实力相对弱一点。
投资的话,评级都是白马股,但比较偏爱格力一点,因为格力做得比较专注,而且空调市场大、公司竞争力也强。其次就是
美的嘛,然后才是海尔。这个排序应该是认可度比较高的。”
这三大家电龙头的起点其实极其接近。
青岛海尔和格力电器同在1989年成立,美的电器(重组前,下同)建立稍晚,在1992年。此后青岛海尔和美的电器同在
1993年上市,3年后格力电器也实现了上市。
市值方面,首发日青岛海尔是21.74亿元,是美的电器首发日市值的1.2倍,是格力电器的60%。随着海尔集团进行多元
化经营和规模扩张(1991-1998年)蒸蒸日上,1997年青岛海尔迎来了爆发期。这一年末,海尔的市值达到119.82亿元,相当
于3.7个美的电器和2个格力电器。
之后整个海尔集团进入了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前期扩张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青岛海尔市
值上的优势也在逐步被缩小,一直领先到2006年。该年末青岛海尔的市值为110.31亿元,接近1.5个美的和1个格力。
2007年起,青岛海尔开始慢慢地被美的电器和格力电器甩开。这一年末,青岛海尔的市值是300.63亿,仅仅相当于0.64
个美的电器和0.73个格力电器。
随后,海尔集团逐步深入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2012),这段期间同时也是格力电器迅猛发展、美的电器深入
调整的阶段。5年后(2012年),海尔集团的市值基本上等于一个美的和半个格力。
也就是说,这5年,青岛海尔从1个格力电器发展成了半个格力电器。
营收和净利润发生的变化也遵照类似的趋势。从盈利的角度,2012年海尔实现了32.69亿元的净利润,仅相当于格力的
一半左右。
2012—2019年,海尔集团将迈进网络化战略发展阶段。
“海尔这几年确实是落后、衰老了,一直不瘟不火。每一年的业绩、市场份额就可以说明问题。海尔冰箱市场份额还是
全国第一,但这个行业不如空调。”前述与会的家电行业分析师表示。
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好奇,青岛海尔落后于同行是不是因为一些家电业务没有放在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