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正在大步改革开放的中国,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期,经历国际国内的重大变局,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一些不同的质疑声音。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的实验,也奠定了在全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南方讲话清晰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三个有利于”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当市场的大闸门被小心翼翼打开时,自由的水流就开始渗透进来,一切都变得无法逆转。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吃了定心丸的投资者们再度涌入深圳。据不完全统计,小平九二南方讲话后,先后有IBM、希捷、康柏、康诺、伟创力、惠普、施乐、大众、斯比泰、鸿城、理光、皇冠、可比雅、三星、菲利浦、西门子以及唯冠、才众、南太等世界知名的厂商和港澳台知名厂商,纷纷来深投资或追加新的投资项目。
1993年,即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后的第二年,郭台铭多次来到深圳龙华,为兴建新厂区选址。一个被广为传播的细节是,郭台铭站在深圳龙华的一块高地上,扬一扬手,对同行的当地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这片地我都要了”。这一年,外商投资破了多项历史纪录,从71539万美元一跃增长至143217万美元,出现井喷式增长。
繁荣背后“代工巨头富士康是一种‘恐龙’式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料、常态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消费市场。只要任一条件发生变化,其生存便会受到威胁。”
富士康的营业收入曾经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依靠的是规模效应,以及对低廉人工成本的依赖。而正是因为这种高度依赖,使其在创新道路上踟蹰不前。近几年,创新乏力的弊端终于显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让富士康无法切入新领域。竞争对手的挖角与抢单,仁宝、和硕的崛起与搅局,让它身陷重围;代工行业自身毛利急剧下滑以及用工成本的不断飙升,更让其难以招架。
“代工巨头富士康是一种‘恐龙’式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料、常态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消费市场。只要任一条件发生变化,其生存便会受到威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曾这样公开评价富士康的发展模式。
但这并非富士康一家的问题。在全球代工链条上,代工企业与授权企业之间永远处于不对等地位,这几乎是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潜规则。由于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代工和企业处处受制于人。大客户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会把成本账算得一清二楚。像苹果、诺基亚这一类客户,对原材料及其选用的品牌均有指定。
比如,代工苹果的iPhone,所有的成本都已由苹果事先列出清单,连耗材比例都有明确规定,而材料价格也早就由苹果和供货商谈好。来自彭博社的一份苹果与富士康利润率对比图表显示,苹果的利润率从2007年iPhone发布时的15.4%上涨至上季度的30.8%,而代工厂富士康的利润率从2007年的2.7%下降至上季度的1.5%.苹果在4年之中利润率上涨1倍,而富士康的利润率则不断下滑。
与此同时,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的低廉不再成为代工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影响其利润的重要因素。以富士康为例,2010年6月1日和10月1日,富士康方面两次宣布给员工涨薪,从每月900元上涨至1200元,后又再次上浮至2000元。富士康发言人刘坤曾告诉南都记者,在两次调薪中,富士康深圳厂区的45万名员工中有84%符合调薪要求。按此估算,2010年10月份加薪落实之后,其深圳厂区每个月增加的员工基本工资支出为4.158亿元,一年将近50亿元。同年,富士康全年亏损2.18亿美元,员工成本总计达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6.5%.2011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显示,富士康国际2011上半年营收29.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7.28%.净亏损18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1.43亿美元。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其特殊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分不开,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在纺织、服装、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广泛采用,在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中,运用得也很普遍。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国制成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销售的主渠道。但成功并不能掩盖这种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以及这种模式进行工业化的风险
原材料价格上涨,珠三角的工资水平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而同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中国代工产业前景越来越不明朗,国际经济环境中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8年1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深圳宝吉工艺品厂倒闭。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利润微薄、全部出口,这家每年向欧美市场出口约600万棵圣诞树的全球最大圣诞树生产商,成为“世界工厂”走向死亡的典型案例。同年10月,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全球玩具巨头突然死亡,代工业寒流的担忧弥漫着整个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