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2017年上半年业绩引发投资者担忧后,康佳集团近日又发布公告,表示希望剥离家电制造等重资产业务,摘下“传统制造业”的标签,通过投资、孵化等方式,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近日,康佳发布公告称,拟将所持全部康侨佳城70%股权以不低于41.45亿元公开挂牌转让。这涉及到在深圳已经“寸土寸金”的康佳老工厂土地。
然而这并非康佳第一次出售旗下资产了。今年8月,康佳宣布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辉河路25弄5号的三套房产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今年6月,康佳宣布出售昆山康佳电子有限公司51%的股权;今年5月,康佳宣布出售映瑞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2.935%的股权……
此前,康佳2017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总营收114.06亿元,同比增长32.49%。光看数字康佳确实收获颇丰,不过仔细分析各项业务并不如表面乐观。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3080万元,利润率仅为0.27%。
一代家电制造业龙头企业,是如何走到今天断臂求生的地步?这或许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改革开放后首个中外合资企业
1979年12月25日,经原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中港合资的“广东省光明华侨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正式兴建,首期投资4300万港元,中方控股51%,港方占49%的股份。
1980年5月21日,光明华侨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经营。同年11月的第一届三次董事会以上,确定公司产品商标为KONKA康佳,注册商标图案为“KK”。
之后康佳先后在国内的东北、西北、华南、华东、西南分别建立了牡丹江康佳、陕西康佳、东莞康佳、安徽康佳、重庆康佳五大彩电生产基地,拥有彩电生产线20多条,彩电年生产能力超过了1000万台,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
如果说康佳的崛起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天时地利就是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人和则是当时的掌舵人陈伟荣。
陈伟荣和TCL李东生、创维黄宏生同为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78级学生,他们就读同一个班级,从事同一份事业,甚至被称为“华工三剑客”。
陈伟荣毕业后于1982年被分配到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就职,也就是康佳的前身。从最基础的工厂技术员,到工厂厂长,再最终成为康佳集团总裁。
在掌舵期间,陈伟荣参与公司改制,1991年康佳集团改组为中外公众股份制公司。1992年,康佳A、B股股票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随后,1993年康佳开始了全国版图的扩张,公司的总资产也从1992年的5.49亿元增加到2000年上半年的89.13亿元。
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2002年4月11日,康佳发布2001财年年报,亏损近7亿元,是自1992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巨亏。
深康佳在年报中称:“由于受国际、国内家电行业调整的影响,经营环境不断恶化,以及公司前些年规模扩张过快,导致产销失衡,跌价损失大增,经营业绩大幅下滑。”
其实,当1998年,康佳在彩电销售额上的排名首次超过长虹,成为彩电业的新霸主时,危机的伏笔就已埋下。
据统计,仅1998年,全国新增的彩电生产能力就超过消费能力1000万台,而在之后几年中,“规模不经济”的现象日益严重。加之主要领导人陈伟荣头脑的不够冷静,向内地扩张的模式较为单一,高估农村的消费能力,对宏观经济走势和市场需求的预测与判断有误,导致产能和网络规模扩张太快,库存过多。
伴随着巨额亏损,陈伟荣与大股东产生嫌隙。2001年,陈伟荣向董事局递交辞呈,同年6月,陈伟荣引退康佳。
第一次震荡虽然带来了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巨亏,但凭借着库存甩卖,康佳也顺势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以及市场占有率,企业也迎来了平稳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