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电视机顶盒已经是一个过于成熟的产品,由于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单价、毛利率一直在降。竞争的加剧使行业毛利率越来越低,2010年同洲电子转入亏损,当年亏损达1.18亿元,净利润同比锐减346.63%。
2013年财报显示,同洲电子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9.56亿元,同比下降7.14%;净利润3415.65元,同比大跌74.64%。占营收9成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8.29%。从财报可知,其机顶盒及相关设备销量同步微涨1.23%,但库存量却大幅增长35.2%。
同时,同洲电子寄望颇高的“三网融合”市场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总出货量为2234.8万台,相比2010年同期仅增长4.24%。
机构统计显示,预计2014年底,智能网络电视终端的数量将超过1亿,而数字有线电视经过十年的发展,有效用户存量才达到1.66亿。照此速度,2015年互联网电视用户将超过数字有线电视用户。
同时,主营机顶盒业务面临着激烈竞争。目前,国内机顶盒市场已经分化为四大阵营:以乐视、爱奇艺、天猫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以创维、海尔、TCL、长虹为代表的电视厂商;以浪潮、清华同方、华为为代表的综合IT厂商;以同洲、九州、天柏为代表的专业厂商。
其中,互联网厂商阵营发展速度极快,2013年出货量达到2000万台。以创维为代表的电视厂商市场份额优势早已经确立,专业制造商市场份额被不断瓜分,同洲电子市场份额则面临九州、天柏的瓜分。
电视互联网转型计划尚在襁褓中
“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来买单。”通过诙谐的互联网语言,袁明在DVB+OTT论坛上,再次表示转型互联网是同洲坚定的方向。今年3月29日,同洲电子发布公告称已将公司名字改为“同洲互联科技”并表示,原名已经不能确切体现公司进军电视互联网的战略发展布局。
袁明表示,同洲电子转型思路是从机顶盒厂商向电视互联网虚拟运营商转型,与各地广电运营商合作推广智能机顶盒终端以及增值服务,通过摸摸看技术加强“端”的用户体验,在“云”的层面整合教育、游戏、金融、社区等增值业务。
袁明认为,电视互联网业务拥有不同的市场人群,并能具备提供本地化O2O服务的优势,避开与小米、阿里巴巴业务的硬碰硬竞争。同时,从电视受众群体分析,以电视开展教育、社区等O2O服务,市场前景巨大。
不过,记者从同洲电子内部人士处获悉,这一转型计划目前尚在襁褓中。同洲电子证券代表对记者解释说,O2O业务计划需待同洲“DVB+OTT”电视机顶盒铺开一定量用户之后推广普及,目前该项目尚在辽宁和甘肃试点,在全国推广预计需要2年时间。
对于同洲电子的O2O化转型逻辑,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互联网厂商和电信企业正大肆进入客厅,广电系企业都在面临业务转型。在广电总局加大对OTT电视盒子管制的背景下,身为广电系的同洲电子在政策面有很大机会,但是这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来实现。
三网融合行业专家陈志刚则对此表示:“通过机顶盒将电商、支付、游戏、教育等将引入到电视,同洲电子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几个问题。例如,O2O业务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的,复制到固定在客厅的电视界面上,应用场景很难如预期的好。”
陈志刚分析称,阿里巴巴在2013年7月联合华数传媒发布阿里盒子时就曾提出,试图打造一个TV智能生态联盟,一年之后,该模式并未形成成熟应用场景。在电商、教育等生态资源上,比阿里巴巴弱势不少的同洲电子恐面临更大难题。“再者,按照广电181号文规定,播控平台不能与设立在公共互联网上的网站进行相互链接,不能将公共互联网上的内容直接提供给用户。如果是将游戏、电商等所有PC端资源,通过电视入口进入客厅均是违规行为,有随时被叫停的风险。如果同洲电子自助研发将其做成封闭系统,转型的成本和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陈志刚认为,同洲电子还面临广电区域管制的难题。同洲电子开展业务,需与各区域分别展开合作,相比电信运营商自上而下的管理架构,广电系厂商推广难度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