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同洲电子推出了“飞phone”手机,卖点是使用“电视映像触控技术”,实现手机与电视、平板电脑等设备之间内容的同步共享。
至于同洲电子再战手机领域的原因,主要是智慧家庭的大商机和自身转型压力的双重力量推动。
电信专家陈志刚预计,如果中国每户家庭在智慧家庭领域每年消费1万元,这个市场的容量就高达4万亿元。一直以家庭端作为业务领地的同洲电子,自然不想成为旁观者。
另一方面,同洲电子的机顶盒主业已陷入增长瓶颈。年报显示,2013年同洲电子机顶盒及相关设备销量同步增长率仅1.23%。
多媒体研究集团于去年7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机顶盒产品2013年的收入约为190亿美元,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不断下滑,并于2015年降至179亿美元。
正因如此,同洲电子将转型押宝于手机上。4月4日,同洲电子在全景网披露,手机业务是公司2014年“全力开拓”的新业务。
袁明也曾对外表示,未来同洲电子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电视为中心的“1+1电视互联网”,一个是以手机为中心。他还强调,将来手机中心权重会更大。
不过,预报修正公告显示,上半年同洲电子手机业务收入较预计时大幅减少约9275万元。
同洲电子手机战略再受重挫的原因可能不止一种,但一位行内人士向记者指出,或许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同洲电子的手机产品很难与互联网端的相关内容进行通畅合作,导致其手机在内容端的不足,而在硬件端,同洲电子也没有品牌溢价能力。
近日,记者在与同洲电子相关负责人沟通时获悉,飞phone手机业务因遭遇市场竞争激烈,业务未达公司预期,产品线将面临调整。对于是否会取消手机业务,该负责人称,尚未可知,消息要等待8月19日中报披露。
机顶盒业务遇天花板
实际上,因机顶盒主业受压,同洲电子的转型方向远不止手机一个方向,还曾对一体机业务寄予厚望。
2011年,同洲电子欲以数字电视一体机为切入口,以打擦边球式的方式突破三网融合瓶颈。然而不久后,广电总局一纸监管令将数字电视一体机打入冷宫,因为数字电视整机厂商需要得到各地广电部门的许可,数字电视一体机推广计划因监管令而受限。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同洲电子之所以屡次试图转型,主要原因是发家的主营业务机顶盒市场整体发展放缓,且由于机顶盒业务技术门槛低,遭遇越来越多市场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袁明创立同洲电子时,主营业务是股票市场的LED电子显示器,得益于当时A股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袁明获得了第一桶金。在“三网融合”概念渐渐萌发以及机顶盒市场出现之后,同洲电子转战电视机顶盒业务。
1998年,同洲电子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数字卫星接收机在国内率先问世,1999年国家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同洲电子获得65%的市场份额,同年中国第一台数字有线机顶盒在同洲电子问世。自此,同洲电子头顶广电系身份一路高歌猛进。
2006年6月,同洲电子以41.89元的首日开盘价登陆中小板,董事长袁明曾放出豪言,在2010年实现100亿元的收入。2007年开始,同洲电子与各地广电合资、合作,向以视频业务为核心的宽带综合交互信息服务商提供角色转换。
期间,以数字电视卫星接收器和电视机顶盒为主营业务的同洲电子成长迅速,电视机顶盒的产品毛利率始终在25%~30%左右。2007年年报显示,同洲电子实现净利润9960万元,2008年年报则达到业绩的顶峰1.08亿元,每股收益亦达到0.37元。
不过,2009年开始,同洲电子成长陷入低迷,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令其海外市场大为受挫。财报显示,2009年同洲电子当年净利润锐减至4800万元,营业利润更是仅为15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