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经济的洪流中,海尔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将近三十年的连续高速发展,令全世界惊叹。
1984年,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蹒跚起步;1997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2002年,以711亿
元的年销售额登上全球白色家电制造企业第五名,18年便走过了国外著名企业百年的历程;如今,作为年营业额1631亿元、利
润90亿元的跨国集团,已在全球拥有5大研发中心、61个贸易公司、21个工业园以及8万多名员工,用户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
和地区,连续四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
在全世界聚焦、热议、追问、剖析海尔的成功时,张瑞敏总是沉静地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道生之
,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在这位颇具哲学家素质的企业家口中,“成功”不过是一种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因时制宜,适者生存,海尔的经营管理模式,归于科学,又高于科学。永远以客户为是、以自己为非,挑战自我,创新求
变,共赢共享……海尔融众多时代精神于一身,而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正是真正的哲学。
创业之经——审微御变
此时非彼时,以茂对时方育万物,海尔善于用变化的眼光看时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尔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实施名牌战略,引进技术设备,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创出冰箱名
牌。
九十年代,国家鼓励兼并重组,海尔看准时机启动多元化战略,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思路先后兼并国内18家企业
,从冰箱名牌拓展至家电领域名牌群;同时,在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已成基本需求的情况下,率先推出星级服务体系,凭
借差异化的服务保持了竞争优势。
九十年代末至21世纪初,海尔乘中国加入WTO东风,推出国际化战略,适时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依次进军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打造出海尔的国际品牌。
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互联网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成大势所趋,海尔追赶时代步伐,推全球化品牌战略,整合全球的研发、
制造、营销资源,深入打造全球化名牌。
去年,海尔集团再抓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启动网络化战略,为适应个性化生产的需求,打造网络化企业应对网络化市
场。
五大战略阶段清晰呈现出海尔的成长图谱,因审微御变,步步踏准时代的节拍。
创新之法——破而后立
海尔快速发展的前提、必要、充分条件,在于观念、技术、体系、制度的创新。“海尔之道”即创新之道,企业创新力体
现为解决方案和管理模式的破坏性创新。
海尔的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并以市场效果为唯一检验标准,透明冰箱、航天冰箱、无尾厨电……平均每天开发1.7个
新产品,每天申报2.7项新专利。截至2012年底,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3952项,获得授权专利8987项,在提报的84项国际标准提
案中已发布实施28项,是中国提报国际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在此基础上,海尔与全球战略伙伴在破坏性创新领域共建了4个专利池,涵盖专利1100多项,并率先将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应用于家电实现量产。并以五大研发中心作为资源接口,与全球一流供应商、研究机构、著名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形成了以虚
实网为媒介的120多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生态圈。
干第一流的事业,做别人难做到的事,海尔“敢叫日月换新天”,底气也源于管理的创新。
1989年,海尔创造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法,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以达
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成为海尔管理创新的基石。
2000年,海尔创立了“市场链”管理模式,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运行,实
现业务流程再造。这一管理创新加速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激励员工使其价值取向与用户需求相一致。
互联网时代带来营销碎片化之后,海尔更是一举革掉传统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开启用户驱动的“即需即供”、
“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
在美国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公布的2012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上,海尔集团排名第八,是唯一进入前十强
的中国企业,也是消费及零售领域排名最高的企业。破而后立,有无相生。“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事物发展规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