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北京诺恒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邓亮6月26日对本报记者说。
专业化评估机制缺失
“家电企业吃补贴吃出依赖症,突然断奶,就开始做这种手脚”
“国家财政补贴本来用于促进消费,却被部分企业骗取,后果很严重,这是对公众以及国家政策的愚弄。”中国社会科
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宋则6月25日对本报记者说,“家电企业吃补贴吃出依赖症,突然断奶,就开始做这种手脚
,不管企业怎样解释,都难被原谅。”
宋则表示,能够入围节能惠民政策的家电企业均历经“严格的招标程序”,“真正有资格享受这种补贴待遇的都是中国
最好的企业”。最初的政策设计是为了防止个体骗补,现如今却出现“连这点小钱都不放过的大企业”在骗补,他认为,问
题企业没有珍惜信誉。
宋则还认为,出现此次事件,表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失察之责”。
有观点指出,企业骗补并非新鲜事。“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新的能源技术的导入,都是好事情。但今天因为缺乏专业化
的评估机制,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企业很容易利用政府的补贴去套取政策红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6月25日对
本报记者说,“政府应当把制度建设好,通过专业化的评估机制,对市场节能减排的效果给予科学评价、合理的资金,否则
,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企业就会利用政府在该领域评估能力的不足,去套取财政资金的补偿。”
孙立坚认为,骗补行为的发生,虽然反映了企业出现道德风险,但更主要的是政府专业化能力不足。
政府如何把关政策红利,真正推动产业转型,关键在于,政府发放政策红利时“能否通过第三方科学评估的机构,评估
采用节能技术的企业,它们的水平到底达到怎样的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政府为企业创造的这种商业机会,与以往
消费需求不同,这一盈利模式是非市场化的模式,或将助长过度投资。
“甚至在这种过度投资中,又包装一些节能减排效果很好的工程,这些工程没有通过消费者去检验,而是政府。但政府
又缺乏检验产品的能力,因此很容易令‘骗补’成为普遍性问题。尤其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大家赚不到市场的钱就去赚政府
的钱。”孙立坚对本报记者说。
曝光企业骗补情况后,审计署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核把关、
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职责,落实工作人员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问责机制,严肃查处套取骗取和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