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还未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宋波纹,成为中国首个将3D打印技术用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艺术工作者,当时她的作品在比利时3D打印
礼帽设计比赛中获得亚军,后来又用3D打印出系列作品:《十二水灯》。后来,她建立了一个“格物”工作室,专门从事3D打印艺术品。
宋波纹在大学里学的是产品设计,在上学期间,一直苦于没有很好实现她设计理念的载体,因为按照传统的方法,无法实现比较复杂的设计
,而且也“不可能让你尽情地自由发挥”,最终只得多方妥协,“一妥协,就做不出来东西了。”
有一天,在网上浏览的时候,她看到了3D打印这四个字眼,在迅速了解到这项技术后,非常兴奋,居然还有这种实现“自由造型”的载体,
这让她彻底放弃了从前的设计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设计。但是国内关注3D打印艺术品的人太少,她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比
赛,至于得奖,她也觉得非常意外,她分析,也许是他们看中了作品背后所注入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她设计的礼帽名为“飞檐”,礼帽上
有很多精细的线条,模特戴着走秀的时候,线条飞扬,与古代建筑形态的飞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尝试3D打印时,最开始她试了桌面级的打印机,但是打印出来的东西离她预期的太远,而中端的打印机,比如光敏树脂,又存在着物品变
黄的因素,后来,选择了高端的SLS技术。鉴于各种原因,礼帽的打印最终交给国外的3D打印公司负责,不过在《十二水灯》中,她参与了
打印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发现,3D打印技术与她所追求的艺术理念有着共通的地方。
首先,3D打印的质感。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尼龙,在打印出来后,尼龙所带来的细微颗粒感,就像粉末凝结在一起,给人一种宁静、内敛的感
觉,这正是她想追求的感觉。“不要那种闪亮的东西,太浮夸,太奢华”。
其次,3D打印运用的是一种“生长式”的造物方法。即用极简的方式表达最为丰富的内涵。她告诉记者,这些水灯上的波纹,都不是用手工
的方法描绘,而是经过三维软件的算法自己形成的,不是人类的刻意所为,有着类似于大自然的规律,“自然生成”。她说,在产品没做出
来之前,她也不知道下一秒会是怎样的,但当产品被打印出来后,她觉得这些作品在视觉上的感受比在电脑上看更加美妙。
另外,这种技术可以减少“人为”的参与,人们不再用手去控制它,让它回归到某种程度的“天成”。
最后,3D打印可以让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与传统方式不一样,它不是批量化的生产,这一个制作出来后,下一个还可以有变化,“改变一
下软件的算法,它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她说,这也与她对社会的认识一样,“世界本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天底下哪有两片一样的树叶?
”
一开始,她简单地认为,3D打印能很容易地实现自己的想法,经过实践发现,其实有很多非常细微的点要注意,只有不断地磨合,才能做到
完美,“一台机器的工程师和这个机器磨合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而且,艺术品打印与其他物品打印又不一样,其他物品可能只要求性能
够强就可以,而一旦引入到艺术上,则不仅在性能上有要求,在视觉上甚至触觉上都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