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希望能在智能手机的品牌商里找到下一个“微软”,实现如同PC时代牢不可摧的攻守同盟,进而以自己的规则来定义移动芯片市场。
刚刚结束的2013CES上,英特尔发布了最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22纳米级芯片产品,并展示了自己在智能手机平台的“产品路线图”。
英特尔与三星的结合,不仅仅是他们两者之间利益的再组合,也几乎是对他们各自原有利益联盟的潜在性破坏。
英特尔的危机感来得有些迟。
当他终于认识到,进军手机市场势在必行,缺席移动终端芯片市场就相当于自杀时,他已经陷入了被动,进退维谷。
移动互联的一日千里,令传统PC业堕入衰退泥沼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英特尔这个PC时代的芯片霸主大梦初醒之时,曾名不见经传的ARM已经占据了市场最有利的位置,将手机处理器90%的市场份额、上网本处理器30%的市场份额、平板电脑处理器70%的市场份额握入掌中。
一声叹息。
英特尔不可能不心慌。现在,英特尔不再讳言移动芯片,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之熙很明确地表示,英特尔目前的研发重心在移动芯片。
的确,英特尔近年来努力撬动移动芯片市场,但秉承PC芯片的设计哲学却只能在目前的移动芯片市场“吃不开”。它显然希望能在智能手机的品牌商里找到下一个“微软”,实现如同PC时代牢不可摧的攻守同盟,进而以自己的规则来定义移动芯片市场。
而这个“微软”正是三星,三星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姿态闯入英特尔视野,也许应该说是他们彼此闯入对方视野。
如果英特尔的计划“得逞”,三星和Tizen就将成为他撬动移动芯片市场的第二个支点。
而Tizen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OS,却可能正在成为打乱这个市场原有利益格局的一颗关键棋子。
双重背叛
英特尔转型频频受挫
也许是ARM对英特尔的一记重击,也许是曾经牢不可破的Wintel联盟正变得越来越微妙,也许是曾经仰人鼻息的小弟们如今都高高在上,这其中某一点或某几点刺痛了英特尔的神经,英特尔开始全力反扑。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英特尔在移动互联领域创新突破的一年,终于看到这个PC芯片霸主重新出现在了手机领域。在中国市场,已有两款采用英特尔架构的智能手机隆重上市——摩托罗拉MT788和联想K800。
但英特尔重回手机市场走得十分艰难。
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英特尔将PC芯片上的设计哲学沿袭至移动终端:英特尔一向对运算能力的重视大于对能耗的关注,英特尔芯片的高运算能力令人称道,但与之相匹配的并不低的能耗也是英特尔在移动终端的致命伤。
英特尔芯片的X86架构显然不如ARM架构灵活。ARM追求低能耗,能满足移动终端运算需求即可的芯片设计哲学在英特尔如坠梦中的7年里,迅速成为移动终端的主流芯片,以廉价、流畅、能耗低的特点叫好又叫座,花开遍地。
英特尔大梦方醒时,也试图在高计算能力的条件下和低能耗之间达到一个最佳平衡。于是便有了Atom系列处理器的诞生。
这不得不说是一系列令人尴尬的处理器,他的运算能力并不足以支撑一个正常配置的笔记本,虽然他的能耗相对较低,但对于人们基本保持24小时开机的手机和平板类产品而言,他能耗能够支撑的时间显然不如ARM系列完美。
于是此系列产品被华硕用以做出了名为“上网本”的中间产品。在过去的一两年中,上网本也确实火爆了一阵子,然而却以更快的速度销声匿迹。
英特尔的芯片设计哲学让他在全力出击移动互联市场时,并没有占到一丝好处。连曾经牢不可破的Wintel联盟,如今也岌岌可危。微软和英特尔这对难兄难弟,同样错失了移动互联最佳时机。微软为了自救,顾不得与英特尔20多年的深厚感情,转而牵手ARM和诺基亚,推出Surface平板和WP8系列手机。
这一役,英特尔遭遇的是双重背叛。不只老友微软转投ARM怀抱,连新盟友诺基亚也不顾情面去攀了“高枝”。
而英特尔宣布联手诺基亚研发MeeGo系统不过是两年前的事情。
当时的这次联手,对英特尔意义非凡。因为英特尔系统软件业务部门总经理道格·费舍尔(Doug Fisher) 早就意识到,如果希望让自己的处理芯片在迅速发展的手机和云计算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那么就需要在软件领域有所建树,“我们已经意识到软件方面的迫切需求” 。但遗憾的是,MeeGo失败的速度比他成长的速度还要快。不过短短数月之后,诺基亚就在2012年2月转投微软。
双重背叛下,英特尔的老本业芯片制造并不见起色,而它试图打造的新版块——移动OS的开发也几乎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