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肯定是中国机器人市场中最活跃的一部分。珠三角制造业生产过程越来越智能化,用工荒加速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告诉记者,在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使用的年增速已达到30%,有些行业增速达60%。
成立于2009年的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目前已有超百家会员单位。毕亚雷介绍,近年深圳、广州等地还出现了灵活的机器人“雇佣”模式,如果企业觉得不合适,可及时解除“雇佣”。
今年,东莞经信局曾对全市各园区、镇街对企业“机器换人”进行抽样调查,共调研企业441家,结果显示,企业在近五年有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的占66%,92%的企业表示未来两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
对机器人生产企业来说,珠三角市场成为全球机器人生产商必争之地。目前国外机器人生产商主要是ABB、库卡、安川、发那科等厂家,这些地区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在珠三角设立分公司或通过代理公司专员到珠三角企业推广机器人产品。
来自德国的一家机器人生产企业业务代表小张日前在东莞一家服装企业推广全自动数控毛织机。据他说,过去,传统的毛织机每台都需一个工人操作,而他公司生产的全自动数控毛织机只需一个人就能够操作二十台毛织机,他此行到东莞几家服装厂推销,几天时间就拿到数十台毛织机的订单。
日前,来自河北保定景欣实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庆红刚从佛山一个企业返回。对这次广东之行,郑庆红喜形于色,他们刚刚和一个生产五金产品的厂家签订了他们工厂研发的坐标机器人、关节机器人及专用自动化设备定单,公司已经决定下月在广州设立分部。
4、政府工程
“机器换人”也成了政府项目,广州、东莞、顺德、中山等政府近期就纷纷出台政策扶持。
对何启文而言,最近值得开心的事情是,东莞当地政府已经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企业机器换人。
东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调研发现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投入较大,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很多小微企业不一定具备资金实力。“‘机器换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硬件的更新,也需要提供软件的个性化定制,还需要相应地提高员工素质,需要有足够的技工和研发人员提供支撑。”
今年6月25日,东莞审议通过了《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提出到2016年争取完成相关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个,力争推动全市一半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到2020年,力争全市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
在珠三角,不止东莞把“机器换人”列为政府项目。7月18日,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在当地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就表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中山市政府将拿出专门资金支持企业“机器换人”,以更好地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减员增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7月份,佛山顺德推出了“机器代人”计划。据《顺德“机器代人”计划》,顺德将推广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应用,鼓励家电、机械、家具、纺织服装、包装印刷、建材、五金照明、汽车配件、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制造型企业通过智能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更新技术装备和设备。顺德将在每个行业中选取不少于30家企业开展改造示范,给予不同额度的补贴,骨干企业补贴封顶设定至100万元。
今年年初,广州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广州市出台的政策规定,采购租赁本市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整机,最高补贴3万/台,采购租赁成套设备按照10%补贴,整套设备累计补助额不超50万元。
5、用”推动“造”
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地已提出或谋划建立机器人产业基地。
珠三角各地推进机器换人,目的可不止是“用”机器人,更希望的是通过“机器换人”带动当地“造机器人”。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地已提出或谋划建立机器人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