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放的手”
原来人工生产线平均每台冲床需用人1.41个,现机器人生产线平均每台冲床只需用人0.38个。
在嘉利集团五金冲压车间里,摆放着大小不一的“机器人”,10公斤、20公斤、50公斤、130公斤不等,自动地完成数控冲床上料、传输、下机。
“我们厂机器人配数控冲床已有6条冲压生产线,通过调试联机、编程设计,机器人能自动完成生产不同工序的产品。”嘉利集团副总经理何启文骄傲地说道。
记者在嘉利集团车间看到,除了用来运输的机器人,还有用来弧焊、激光烧焊、攻牙的机器人。这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改变了车间里的劳动力结构。“原来运输材料的普工,基本上没有了。”何启文说,“原来焊接需找熟练师傅,但一直比较难请到,而应用焊接机器人,现在只要招一个普工,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了。”
据嘉利集团有关部门核算统计,工厂五金冲压车间原有约550人,现有约180人,减少370人,占比67%。原来人工生产线平均每台冲床需用人1.41个,现机器人生产线平均每台冲床只需用人0.38个。
美亚厨具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厨具生产商,美亚(肇庆)厨具总经理胡伟宾对记者说,企业从5年前开始就已经引入全自动机械臂生产线,取代了过去由人工完成的锻压、淬火、钎焊、打磨等高危险性工序,工人由过去3000多人减少到1000多人。
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志明对记者说,早在2000年,凤铝引进了一条采用全数控自动化操作生产线,产量是翻了4-5倍,但操作人员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2、被迫“革命”
“你说为啥引进机器人?这都是被逼的。机器人不用买五险一金,不用担心工伤,好管理,多好!”
嘉利集团是一家港资企业,1985年在东莞设厂,从一间“三来一补”企业发展成香港上市公司。从最开始基本靠人力的“民工时代”,到熟练工搭档半自动化的“技工时代”,再到如今智能化的“机器人时代”,它见证了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
近几年,不断有客户建议何启文,把厂搬到越南或马来西亚,但权衡再三他还是选择留守。“主要是东莞这边的产业配套优势,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
但另一方面,留守当地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招工一年比一年难。
“凤岗靠近深圳,工资已向深圳看齐,即便不断增加工钱,招人也越来越难。”来自香港的80后何启文说:“你说为啥引进机器人?这都是被逼的。机器人不用买五险一金,不用担心工伤,好管理,多好!”
东莞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实施“机器换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机器换人”是化解用工贵、招工难有效的办法;二是通过“机器换人”,企业产品质量与生产稳定性、标准化程度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提高,同时,机器人还可超越人类体力极限,实现特种环境作业和精确稳定作业,相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何启文说,经过集团财务部门核算,应用机器人后,冲床平均开机率提升了2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生产报废率大幅降低。虽然机器人设备投资超5000万元,但一年减少人力成本约1300万元,每年维护成本只需约100万元,预计设备使用寿命8-10年。胡伟宾也说,机械人投产后,不但效率大大提高,质量也更加稳定。
3、提速前进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虽然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只有21,低于全球55的平均水平,但在珠三角越来越多企业像嘉利集团一样,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富士康在深圳的工厂,已有超万台机器人,而未来3年还将引进百万台机器人。
总部位于德国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新近发布一项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3.7万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是2012年的近3倍,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