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系统化
系统化是综合利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数据控制管理平台实现海量用电数据的有效分析、处理与管理。在网络化和系统化的推动下,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向着分布性和开放性的方向发展,使得用电信息管理功能的扩展更加灵活,性能不断提高,使用更加简便。
四、智能电表的发展前景
1、国内市场前景
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开始试点使用。福州已开始为3个小区,近25.7万户进行电网智能化改造,首批3000户已开始正式使用智能电表,2010年年内25.7万试点用户全部使用智能电表。南京市2010年年底前首批免费完成102万户智能电表改造,五年内改造全部完成。
从机械电表到电子式电表,再到现在的智能电表,产品升级是当前市场的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上个世纪家用电表基本以机械表为主,一般每只价格在三四十元。2000年前后,逐步更换为电子式电表,其价格略有增加,每只五六十元左右。现在的智能电表技术含量提高,价格也比电子式电表翻了一番,每只100多元。
电表市场数量庞大,若全面换装智能电表,则市场规模将相当可观。智能电表安装数量自2009年起,开始出现两位数的成长,2009年智能电表安装达7,600万具,2015年预计将达2.12亿具。国内行业将面临一个每年超过50亿元规模的市场,这对智能电表制造企业更是巨大的推动,智能电表制造企业将成为充分受益于智能电网建设的排头兵。
2、国际市场前景
未来五年欧洲与北美仍为主力市场,亚洲在中国大陆带动下,为成长潜力最大的区域。欧洲与日本把目标设定为2020年智能电表普及率达80%。预计全球出货将从2008年的仅数百万部增长至2014年的约5,000万部,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48%。
西班牙的3 个电力公用事业公司几乎垄断了整个电力市场份额(Endesa 占40%多,Iberdrola 占30%多,Union Fenosa 占10%多,其他约占4%),拥有2 000 多万的客户。西班牙政府在2007 年8 月出台了相关法律,要求截止到2014 年,所有经销商需要有高级表计管理(advanced meter management,AMM)操作系统,截止到2018 年,所有机械式电表都要换成智能电表,要能实现有功/无功计量、最大需量测量、用电负荷特性采集、电源管理、分时计费、远程抄表、远程断/供电、远程编程等功能。
法国政府正在将电力用户使用智能电表纳入法律中。2006 年法国的电力管理部门提出了3 个里程碑式的计划:到2012 年1 月,所有安装的电表都必须是智能电表;到2014 年底,50%的电表必须与AMM 系统相连;到2016 年底,95%的电表必须与AMM 系统相连。2006 年,法国配电公司(Electricity Network Distribution of France,ERDF)主导了一个为电力企业和技术需要服务的R&D 项目,并计划在2010—2017 年间将3 300 万只电表全部替换为智能电表。Actaris 和兰吉尔公司正在开展30 万只智能电表的大规模试点工作,主要采用PLC通信方式。
五、促进智能电表的发展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目前,我国智能电表的核心技术过于依赖进口,为了促进我国智能电网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构建智能电表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攻克芯片、电解电容、液晶显示屏、双向通信安全及控制等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二是深入分析我国智能电表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劣势,圈定智能电表广域利用通信技术、智能电表近距离接入通信技术等重点项目领域,制定国际标准路线图,积极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
充分利用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等科研单位在电力系统技术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积极借鉴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成熟技术,广泛搭建合作平台,加快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研究课题攻关。明确研发重点,近期应根据我国电网发展特点和规律,重点在控制芯片、复杂工况可靠性、通信接口兼容性等领域开展研究,早日掌握智能电表的核心技术[4]。对已有表计的技术改造研究加大投入,统筹考虑功能要求和研发生产成本,提高智能电表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2、提高智能电表的产业化运作能力
首先,加快智能电表产业人才队伍培养。智能电表是跨行业的产业,需要跨专业、跨行业人才。其次,强化对电工产品入网的技术监督,明确功能需求和工艺标准,从市场需求入手,加强规范化设计,统一标准,尽早实现科学的产业化布局。第三,确定阶段推广目标。充分考虑各阶段的财务负担和运行风险,按照统筹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目标,突出阶段重点,扎实稳妥地实现产业发展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