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PVC行业的供需失衡,与房地产业有关,但并不是根本性因素。因为房地产调控是从近两年开始的,而PVC行业的供需失衡从5年前就开始了。房地产调控对于PVC行业的供需失衡,只是雪上加霜而已。
那么,在市场经济已经实行多年且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何以还会出现产能超过需求一倍的窘境呢?
其实,这并非PVC行业独有的现状,类似PVC行业这样产能过剩的行业比比皆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等等等。如果说,葱姜蒜等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农业产品,一时的供需错位还有情可原,那么这些事前经过严格论证的工业产品,为何却长期处于产生过剩的尴尬呢?
其实,这类问题的答案早已有之,这不是市场经济下的误判,而是源自市长经济的逻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指出:“市长为什么很像公司老总?因为改革解体的是国家超级公司,所以在中央政府层面,政企分开程度才比较高,行政首长才越来越接近于‘众人之事’的公共管理者,才远离公司老总的定位。但是,作为权力下放的一种载体,各级地方政府的政企分开程度低,地方政府常常还更像一个个公司——直接配置资源、决定项目、执行投资、获取税收以外的经济收益。是好是坏,计划时代的超级国家公司在改革开放中被分解成无数碎块,原本大一统的政企合一转向了彼此竞争的地方性政企合一的公司。这是转型中国的一个写照”。
周教授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问题的根源就是中央层面的市场经济与地方层面的市长经济。其实,这个问题早已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相继出台,各个地方十二五规划也纷纷出台之际,是否需要考虑一下市场经济与市长经济的十二五规划?
中泰化学一季度业绩或为零
中泰化学2012年一季度业绩预报: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80%-96%。
虽然在3月15日披露的年报显示中泰化学在2011年收获颇丰:公司营业总收入增加74.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9亿元,较上年增长68.21%;但是,受氯碱行业整体欠佳的影响,公司四季度还是出现了亏损。2011年前三季度,中泰化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5.4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增246.16%。中信建投研报显示,受到氯碱行业不景气影响,四季度公司单季亏损1543万元。
相较四季度的亏损,年报中披露的2012年一季度业绩预报更直观地表述了行业的状况: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80%-96%,原因为聚氯乙烯树脂市场价格走低及一季度为销售淡季、公司计划在一季度库存部分PVC至旺季销售而致使一季销售额较低两方面原因。
翻阅2011年一季报可以得知,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9.7%,增长原因是主要产品聚氯乙烯树脂等产品量价齐升。对比年报中对2012年一季业绩的预测可以看出,如果利润下降幅度达到最高值,不排除报告期内业绩变脸的可能。
不过,公司在披露年报同时,还宣布以约28亿元的自筹和银行贷款筹建60万吨/年电石配套30万千瓦机组热电联产项目,预计2013年底前建成。对于这个大手笔的项目,公司称,“为了确保聚氯乙烯树脂生产电石原料供应,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打造低成本战略,对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将起到促进作用。”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公司年报中对于行业状况的表述。
2011年上半年,国内PVC市场价格较往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PVC价格最高达到8300元/吨,下半年受到宏观系统性危机的打压,PVC市场价格大幅下滑,最低降至6500元/吨左右。而这种价格的波动,也使得中泰化学的业绩随之产生变动。
不过,分析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介绍,对于PVC行业而言,相较产品价格的变动,产能过剩才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的状况,但是,从中泰化学的年报显示情况来看,却与此相反。
从中信建投的研报显示来看,中泰化学的产能扩增发生在2010年。2010年底华泰二期36万吨PVC和35万吨烧碱项目投产,产能显着扩增。11年实现 PVC和烧碱销售81和59万吨,同比大幅增长。与同行业其他公司普遍显着下滑相比,以量补价的效应支撑了销售收入了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同时,研报预计到2015年,公司将拥有PVC300万吨、烧碱220万吨、煤炭1500万吨/年、发电210万千瓦,电力自给的提升也将进一步增厚成本优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年报显示情况来看,近年来中泰化学在研发上的投入与净利的增长情况相比显得十分“小气”。2011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0.06%,而在2010年,这一数字为0.27%,2009年则为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