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互联网巨头到家电厂商、互联网创业者、房地产商全部参战的智能家居,却始终没有真正被市场接受。
在我看来,智能家居是一个彻底的新物种。
虽然跟互联网、家电、地产等多个端口都有联系,但其本质上是对多个产业的再整合。
这就像面对一块彻底被打乱了的魔方。
各家都有魔方上的一块,但各自为战却始终无法变成一个颜色清晰的立方体。
于是乎,用魔方思维来分析目前的智能家居行业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今天咱们谈谈,智能家居市场上的魔方法则:找到同类,设定方向,构筑整体。
即使千头万绪也必要经历这样一个逻辑顺序。

【打开一条线:用户需要为智能家居买单的理由】
我记得在2015年曾经发生过针对智能家居行业的大讨论。
而整个讨论下来,得出的核心结论之一就是用手机远端控制家电根本不是良性解决方案,甚至是非智能。
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用APP控制家电,在行为上跟用遥控器基本没有区别,而且还面临着安全以及手机丢失等多重不适。
甚至基于网络远端遥控家电也并非合理选择,因为这个需求实在太小,消费者没有为其买单的充分理由。
消费的充分利用,在我看来理解这个词是智能家电企业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
很多智能家居产品看起来炫酷,搭配精美的PPT、宣传海报看起来煞有介事。
但如果仔细分析,却会发现那些功能要么过于低频,要么溢价成本过重,也就是所说的“为了智能而智能”。
以家电为首的家居品类,在本质上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构成要素,使用功能是第一要务。
消费者需要的是明确知道选择这个品类能得到什么。
比如家有孕妇,那就希望冰箱、厨房家电能智能化监控实物营养,给出针对孕妇的营养解决方案;
家有老人,就希望操作系统不要太复杂,可以让老人一键甚至无键操作所有家电。
这都是真实需求,而针对于真实需要衍生出适应需求的空间结构就是场景。
通过场景打通智能家居的普及关卡,是目前很多主流玩家的基本选择。
比如美的在与阿里合作后,近期推出了互联网智能冰箱,通过终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家居理念。
而更早提出智能家居场景化的海尔,搭建了U+智慧平台,通过它来实现了家电之间的互联互通,还推出了整套智能家电,目前已接入了120类产品品类和资源。在多场景上提供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解决方案。
其他如三星、LG,也都在提出自己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其他如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也开始瞄准智能家居与应用价值的结合点。通过消费场景需要来打开“潘多拉之盒”,目前看来已成定局。
【设定一个面:云、软件、硬件、算法的四重奏】
向更深处看,智能家居的本质是一个应用于家庭生活场景的互联网系统。
这个定义非常重要,首先他要有应用性,其次其本质是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计算技术,更重要的是,智能家居必须是一个系统。
这是1.0智能家居没有打开普遍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即厂家各自为战,你推出你的我推出我的,而没有看到智能家居只有作为一个应用矩阵,从方方面面收集用户信息、进行智能运算,在通过连接云端将体验反哺用户,才算是真正完成智能化的逻辑闭环。
想要铺设智能家居的平面化延展,需要两方面的打通。
首先是在软件、硬件、云端、智能算法四位一体的连接。
智能家居不是家电联网这么简单,事实上应该不会有用户单纯的希望用洗衣机、豆浆机来上网,而是需要智能家居连接云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准确自动找到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简化传统的家居品类附带的交互行为。
这就需要软件的舒适度和人性化、硬件的连接和响应能力、云计算系统的完善和准确,以及智能算法的高效精准,四者形成共振。
一般来说,互联网创业公司注重打磨软件和算法、互联网巨头在云端拥有优势,而家电企业硬件积累雄厚。
如何吸收他人优势,开放连接,将是构建智能家居体系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快速解决智能家居中品牌商相互不开放,各自为战的问题。
事实上很少有消费者原因同时购买大量同一品牌的家居产品。
于是设定统一底层标准甚至系统,连接所有品类家电,形成任意产品间的只能连接,就成为了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