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需求提升但人员却难以到位。有的同事被“困”在湖北,有的同事出不了小区,硬件出不来,人员到不了……此消彼长之间,使得落地效率大为降低。
正常情况下,以目前最常规巡逻监控项目为例,比如曜宇航空以往只需要 2~3 位同事参与,两天之内就能完成交付;但在如今情况下,现在则需要 3~ 4 天才能完成。
这其中,一方面源于项目量暴涨,以及在出货、操作等诸多环节都会加入针对性措施;
大疆的《无人机辅助防疫作业技术规范》中就明确写出:“结束当次飞行任务后,短时间内不再起飞需要装箱时,应使用医用酒精棉擦拭桨叶、机体,并且准备干净的一次性无纺布擦干。”曜宇航空也表示在出货都会消毒操作,并为客户提前树立好相关提示。
另一方面,则是有更多时间花在培训、维护等环节上。
“现在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培训,更多的售后、更多的支持。以前可能都是专业的人,现在有一些刚刚接触的人,我们现在要把更多的时间去支持他们,让他们用得更好,发挥出效果。”
杨镇全坦言,创业团队很难为了应付疫情防控工作临时扩大团队,面对如今暴涨的业务量不得不带头全员顶上前线,24 小时响应援助项目中售后相关的诉求,为原本支持部门的同事分流。
谢阗地则明确指出,项目落地之后面临也存在无法将价值最大化的问题,目前大疆已经让技术人员跟进,一旦出现好的案例和使用方法,就会在测试并形成规范的方案后与渠道和客户共享。
换言之,客户对于无人机认知程度的参差不齐,是援助落地中的一大难点。
正如谢阗地所言,各无人机企业以往所瞄准的赛道、产品/服务的特点大多有所不同。这使得同行之间、相关部门之间也很难输出成熟、通用的方案供各地“抄作业”。
在无人机领域,固定翼与多旋翼多年来一直各占半壁江山。通常来讲,前者航时更长、载重更大,后者则在应对复杂地形、稳定性、安全性和超高测量精度上有更好表现。
多旋翼无人机实现了长航时,长航时带来的效率提升、保养成本下降,一方面的确更好地满足了地形复杂乡村等地的需求,但也同时带来上手难度的提升。
据了解,在无人机喊话的路径其实是一个“S”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覆盖整个区域,而曜宇航空 2 小时长航时产品目前能覆盖的区域是 3~5 平方公里。如何设计好路线、既没有盲点又能兼顾往返的电量充足,就需要对于曜宇航空的产品有更深的了解。
尽管疫情带来了成本的成倍提升,但无人机行业没有一家将其视为“生财之道”。
“你们随便上网都可以搜到各家产品的价格。我很开心地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无人机因为疫情涨价,我们同行没有人发国难财。不仅如此,有很多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基金,像我们这样不大的公司也开始发起募捐,我觉得这都是蛮好的。”
杨镇全如此说道。
03
疫情是敌人不是契机
大多数人都将这一次参与到疫情防控,看作是无人机走向更大舞台的一次契机。比如,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也在前两天表示,将长期看好保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机等在内的“泛机器人”。
所以,尽管被大多数媒体冠以“硬核”的标签,但在从业者看来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比如杨镇全就在采访中指出,过去几年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此次“集中展示”的机会
“疫情是我们的敌人不是我们的契机,只是这次大家都呆在家看了更多的新闻关注到了我们,我们平时在很多领域都在默默的前行。”
但事实上,无人机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所有预料中的防疫工作,很多“看上去很美”的场景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无人机要攻克更多的技术难点,才可能在未来的防疫工作中提供更大的价值。
(京东物流无人机送货)
比如被寄予厚望的物流场景,无人机目前只能针对极其个别的在家隔离人群偶尔提供一次物资配送。背后的原因不只是成本,目前亟待提升的鲁棒性,还并不能支持大批量推广使用,依然存在炸机伤人毁物的可能性,更别提突发情况的快速部署、空域协调等问题。
又比如通过和时空大数据的结合分析疫情之下的人流、车流变化,无人机便能大大提升疫情预测和防范的效率,但目前的 5G 铺设运营商优化进度,仍不足以支撑其落地。
潜力的确很大,但对于的行业而言,“防疫无人机”的“风口”已经再难以被一家公司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