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在德国,在欧美、澳洲等发达国家,海尔已经成为主流品牌,就像我们都知道美国的“苹果”手机一样,全球160多个国家的10亿用户也通过一台台贴着“海尔牌”的家电产品,重新认识中国品牌!
全球布局,以本土化策略将品牌打入海外用户心中
自主品牌海外生存艰难,这也是大部分中国家电企业选择贴牌开拓海外市场的原因。自主创牌首先要获取用户信任,好比现在做自媒体,公众号很多,也许一天净增了1000个粉丝,但转眼就可能有500人取关或者成为僵尸粉。
从购买产品的“顾客”到“用户”,体现了海尔对于新时期市场变化、人们更加多元的需求而做出的改变,而本土化是最容易被海外用户接受的方式。
1999年,海尔开始在美国建厂。当时国内的大环境是,很多企业投入到贴牌生产和代工的大潮中攫取短期的创汇利润,对比之下海尔的做法确实“有点傻”。

不过从长期的战略眼光来看,还是能看透当初海尔布局的“秘密”。现今,海尔在全球拥有108个制造中心、24个工业园、10大研发中心,平均每分钟都有一台“海尔造”下线。
在品牌布局上,海尔从“世界第一白电品牌”到“世界第一家电品牌集群”,拥有了北美第一厨电品牌GE Appliances、新西兰国际顶级家电品牌Fisher& Paykel、日本最受欢迎高端品牌AQUA、国际高端家电首选品牌卡萨帝和年轻人首选时尚家电品牌统帅。6大品牌,从研发到制造、营销三位一体本土化,为海尔获取了全球10亿的用户。
政客、王室、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公司高管……海尔甚至俘获了德国百年家电品牌的工程师,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和东京银座,成为赠与智利前总统的国礼。
自主创牌全球化之路,始终坚持自主原创
曾经,随着中国商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制造”被贴上质低价廉、假冒伪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级加工等标签。这种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简单加工、复制,需要牺牲大量的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才能换取低额毛利。
海尔自主创牌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自主原创,以一台台世界级的创新产品,撕去了贴在中国制造身上的廉价标签。

目前,海尔在全球构建了“10+N”的研发体系,利用全球研发中心的辐射力,创建全球创新合伙人社群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痛点,24小时开放并联无上限的N个全球研发力量,直至开发出最佳解决方案。N是随用户需求变化的变量。
凭借着全球研发布局,海尔在工业设计、专利、参与标准制定,以及获得国家层面的科技奖项方面,均居行业NO.1。其中,中国家电国际标准提案80%出自海尔;中国家电企业国际设计大奖最多是海尔,累计获奖近200项;中国在海外布局发明专利最多的家电企业是海尔;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最多的也是海尔。
海尔感恩月,一次中国品牌创新实力的完美绽放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海尔凭借着自主创牌赢得了全球10亿用户。为了感恩这10亿用户,海尔在2017年12月向全国42座城市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月”活动。
这个“感恩月”,并不是促销,而是中国品牌创新实力的完美绽放。
“感恩月”的最大看点是新品发布,52款创新颠覆性产品集中进行全球首发,承载了海尔过去一年的研发成果,无不是全球唯一或者首创的技术。
比如,斜立在吊起的画框上平稳运转的洗衣机,可以用红酒杯和硬币在洗衣机上“叠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