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曾经非常好,2016年单以产值论也是全国前十大的城市,那么到底为何苏州市对此次全国积极发展半导体的号召视而不见呢?
事实上,苏州曾经对集成电路产业寄予厚望。引进过英飞凌(后改名奇梦达,2009年破产)、飞兆半导体(2015年卖给安森美半导体)、飞索半导体(2009年卖给力成科技)、AMD(2016年卖给南通富士通)、瑞萨等国际大厂,也有飞思卡尔(现恩智浦)和瑞昱半导体的研发中心,还有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IC设计企业,如今在苏州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注册的70多家设计企业,有不少是过去那段苏州集成电路黄金政策年代诞生的。
但依靠政策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根据行业协会的数据,2016年1至9月,苏州IC设计业实现销售16.81亿元(注:该数据与中半协给出的全年预测数据32.5亿差距较大,这是由于通常企业在第四季度冲业绩所造成的),仅相当于封测业(159.9亿元)的十分之一。多年地方集成电路支持政策催生了大量的设计公司,但部分企业常年依靠政府输血,公司高层极少考虑如何在市场生存,唯一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延续政府补助,是典型的温室企业。
苏州曾经出台的鼓励政策中有一条是鼓励企业把规模做大,当苏州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年营收首次超过5000万、1亿、5亿、10亿元时分别有不同的财政奖励(100万元至500万元)。但据笔者了解到的信息,几无设计企业去申领这项财政奖励,也就是说多年来苏州IC设计企业年销售额过5000万的都寥寥无几。
以至于有业内人士愤慨地表示:正是由于政策好,苏州的集成电路产业才发展不起来。
苏州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不顺利的原因到底有哪些?通过走访多位业内人士,笔者总结下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引入产业选择须谨慎。在引入英飞凌、AMD等公司时,以当时中国半导体的基础,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都是后道封测工厂等低附加值产业,当全球半导体产业不景气时,这些资产很容易被公司的全球战略所牺牲。政府给钱给地给政策,到最后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有限,甚至烂摊子还要政府收拾(奇梦达破产),苏州市岂不对集成电路产业寒心?
其次,盲目迷信海归。以笔者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无论是黄金政策时期还是现在,苏州市对政府资助初创公司项目审核的一个隐含门槛是:主申请人必须是海归博士。殊不知现在集成电路行业已经非常成熟,产业化经验远远比学历重要。欧美大公司的人才战略又多以培养螺丝钉为主,没有在一家公司待十几二十年熬成高层,根本无法看到产业的全貌,这些公司又普遍对华人严防死守,不少核心技术刚进公司三五年的人连查看的资格都没有。
第三,有些公司只为拿政策。这些公司名义上注册在苏州,但苏州办公室平常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应付检查时才有人,它们拿了苏州的政策资源,却不为苏州做贡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政府缺乏对集成电路产业真正了解的专家智囊。这也是迷信海归的原因:因为评审人不懂,所以只能看履历,履历越辉煌越好,以后项目出问题了责任最轻。可这样做下来,黄金政策年代诞生的那些苏州IC设计公司,除了在被收购、被投资与欠薪新闻中出现,在市场上打出自己威风的有几个?
引入企业效益不佳,扶植创业成果难现,作为一个半导体人,对于苏州放弃集成电路转而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与纳米技术的决定我理解,但是不甘心。
期待真正的对决
以苏州的经济状况、产业基础、上下游配套、人才积累和地理位置,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让集成电路产业自生自灭。即便是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也需要集成电路这块硬骨头来支撑。
与苏州的沉寂无声相比,全国其他一些地区搞得声势浩大,对半导体产业资源与人才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为了挖海外人才,薪资直接提到原来的三倍或五倍,对于企业,“光给政策和钱都不行了,如果没有配套服务和其他优惠,没有人愿意来。”某地开发区招商负责人这样说。
不管是某些地区的过热,还是苏州的过冷,我觉得都不是能发展好半导体的现象。中国想发展好半导体,原来优势地区的资源与经验不可浪费。
相比国内其他一些区域,苏州无锡等地如果能够重新出发意义更大,因为这些地方都走过弯路、吃过苦头,人才与配套措施也更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