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伏市场启动在即,制定何种发展路线至关重要。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建议,要重视屋顶光伏电站,或者社区和农村的小型光伏系统,“要先做出示范来,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经济特点进行建设,在示范基础上形成工程和管理规范,然后大面积推广。”
技术强,则产业强
材料技术均曾受制约
“我们虽然制造能力强,但技术方面大多受制于国外,出现了‘两头在外’的情况。”李俊峰接受《亮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光伏发电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括的产业链条从多晶硅到硅片、电池片以及电池组件再到太阳能光伏电站。越到下游,生产的技术门槛越低,相应地,企业数量分布也越来越多。因此,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环节,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下游。
但我国光伏企业大多在产业链中下游徘徊,上游硅材料方面受到较大制约。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多晶硅80%以上依赖进口;2009年和2010年国内需求的多晶硅50%需要进口;今年,我国预计多晶硅实际生产量为7万吨,也仍有40%的缺口。
不仅是原材料,在光伏装备制造业市场方面,我国企业也曾“受制于人”。据美国GTSolar公司北京办事处经理介绍,该公司曾在2003年至2006年占领了中国多晶硅铸锭炉100%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开始,国内才陆续有一些企业开始制造多晶硅铸锭炉,分食多晶硅铸锭炉的市场。即便如此,不少高端设备的市场依然被外资企业占领。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加强硅材料方面的科研投入,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大部分光伏企业基本上还是从国外引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技术层面受制于人的情况比较明显。
“代工”模式走到尽头
“国内光伏产业先进技术的优势总体来说并不明显。产品只有做得更精细,才会有更好的竞争力。”李俊峰告诉记者,“这里有一个垄断技术的问题,现在国内光伏行业连核心技术都不明显,更不要说垄断技术,这种情况下就无法赢得更大利润。”李俊峰表示,国内一些光伏企业如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这种核心技术没有形成独占市场的优势,因此不足以确保企业的市场份额。
太阳能光伏网主编周荃也表示:“光伏企业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并没有几家,更多的企业都是做代工。这些企业在市场好的时候尚有一定生存空间;一旦市场转冷,很多企业就不得不关门大吉。”他指出,尽管这几年我国光伏业发展迅猛,但必须警惕有数量无质量的发展模式,这很容易造成行业的大起大落。
知名经济评论员陆新之说得更为直白。他认为,代工模式已经发展到尽头了,我国光伏企业需要反思,并把握机会掌握核心技术,调整产业结构。
“装备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国力强。”我国光伏装备领域领军企业京仪世纪公司总经理苟劲松这样表示,“要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光伏装备的技术竞争力和国产化水平势在必行。”他认为,光伏关键装备制造国产化是整个光伏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技术水平也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光伏关键装备国产化技术的成熟发展,对光伏发电单位成本的降低将给予有力支撑。
苟劲松还表示,光伏企业只有实现商业价值链融合,才能形成合力发展,从而缩短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他呼吁我国光伏企业家携起手来,放眼全球竞争格局,着眼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与突破,秉着“分享、透明、开放、合作”的新商业文明理念做企业,“未来2~3年内所有光伏设备国产化一定能成为现实,设备的技术工艺水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也将指日可待。”
政策扶持产业前行

藏族牧民使用太阳能光伏设备。王鑫 摄(英大图片)
国内扶持政策频出
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12月1日起,上调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同时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由现行每千瓦时0.4分钱提高至0.8分钱。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上调,对于包括光伏行业在内的处于资金饥渴状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来说,无疑是政策利好。这确保行业有了资金保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中国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系列光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