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之问
创新命题
新常态下,国内外城市间出现新一轮竞赛。对于珠海这座全省陆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来说,创新可谓引领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
省委书记胡春华在调研时强调,珠海要以高新科技企业为抓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建设珠江口西岸区域创新中心。
如何以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开放,全面对接国际,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抢占创新高点,成为珠江西岸创新的策源地与服务者——这是摆在珠海面前的关键命题。
城市答案
大江大海交汇之地,往往是孕育繁荣的沃土。作为西江出海门户,珠海拥有多个“唯一”:珠江西岸唯一的深水大港高栏港,珠江西岸唯一的自贸片区横琴,今后还将成为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因而,珠海也被视作珠江西岸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机遇在前,创新“家底”仍有待夯实。向海而生,走向大海——成为珠海解题破局、打造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的核心。
“走向大海”意味着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意味着全面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嫁接、集聚并输出创新资源,在壮大自身的同时,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创新发展。
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的珠海,以企业、平台、服务为“三驾马车”,努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
从国际巨头垄断的深水海工装备领域“突围”,珠海巨涛海洋石油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巨涛”)用了4年时间。今年上半年,巨涛完成了中国首个深海水下装备制造项目,成为中国深水装备迈入国际竞争的“破冰者”。
在龙头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同时,以德百祺等为代表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也纷纷聚焦细分的国际前沿产业,形成“双龙出海”的企业主体创新格局。“走出去引进来”,在国际创新浪潮中搏击成长,逐渐成为珠海创新驱动发展的共识。多元化的创新力量和要素正在集聚、扩散。诺贝尔生物医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带来新的动力,创新“大脑”作用开始凸显;以开放创新为使命的横琴自贸区,也在珠海乃至珠江西岸提供国际化的创新服务供给。
这一轮对标全球的创新进化,将为蓝色珠海带来怎样的改变?这座因海而兴的城市,能否成为创新“大海”的领航者?
自主创新
“双龙出海”的国际化之路
驱车沿着珠海大道一路向西,进入延长线后便来到高栏港海工装备制造业区。园区内车流繁忙,其中一处是巨涛的制造基地。在这里,一批海上设备模块和水下设备模块成功打入一线市场,巨涛也成为全球深海油田开发巨头的重要供应商。
“打入国际市场,突破深水技术是关键。”巨涛常务副总经理唐晖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的深海开发装备一直被几大海洋油气开采巨头垄断,中国所需的海工装备几乎全靠进口。
从2011年起,巨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每一年,巨涛均保持3项左右的技术专利申请,除深圳的研发部门外,在珠海已配有60名工程设计师。目前,巨涛成功打破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与全球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巨头SBM公司、MODEC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迈出了国内海工产品进入国际深海领域的重要步伐。
以巨涛为代表,珠海龙头企业不约而同地瞄准国际市场,在更为广阔的“大海”中竞技。在高栏港,30余个海工装备项目齐聚,形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业集聚度最高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而在世界500强企业格力电器“掌门人”董明珠的计划中,拥有核心技术的格力机器人也要像空调一样走向世界。
格力珠海基地的钣金车间里,一条条由橙色机器人组成的生产线日夜运作。它们排列整齐,360度灵活挥动“手臂”,有条不紊地把面板吸放至冲床机器中。
这款生产线由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是格力转型的代表作之一。格力还计划借助与ABB的战略合作,打造世界级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参与全球竞争。
“年轻”的高新技术企业也不甘示弱。在珠海南方软件园“扎堆”的百余家企业中,面积很小的德百祺并不起眼。但这家公司却在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羲和”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某些领域还“打败”了美国的导航定位技术。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产业已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到2020年卫星导航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德百祺的发展积蓄后劲。
由于经济总量不大,珠海还缺乏像广州、深圳等城市所具备的庞大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在一些国际前沿的、尤其是重研发轻资产的新兴科技产业上却有着鲜明特色。
其中的主体,大多是成立时间不长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他们更加专注于长尾市场,聚焦于细分、小众、处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与龙头企业一同“出海”抢占创新制高点。其中,填补国内无人船空白的云洲智能,则逐渐走向成熟,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