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名为《机器人时代》的书最近获得了麦肯锡“最佳商业图书”大奖。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这本书的副标题,英国版为“大规模失业的威胁”、美国版为“一个失业的未来”。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从制造业到专业服务领域中,越来越多人担心自动化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这并非新的论断,从知名科学家霍金、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到特斯拉和SpaceX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他们都曾提到过,智能机器人或将取代乃至统治人类的论断。一些美国好莱坞影视作品如《星球大战》甚至讲述了机器人对人类的攻击。
从现实来看,机器人远没有那么智能。目前机器人仍普遍在人类设定的程序下运行,其所能做的事情也相对单一。不过,业界普遍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性能的提升,机器人将可以承担更多的工作,以帮助人们延展具有的能力。
也正因为此,机器人或将取代一部分人的日常工作,而这引发了马丁福特的担忧。制造业倒闭潮以及人口红利的稀释,种种理由让企业主更倾向于以机器人代替人工的新生产模式。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于2011年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他曾设想2014年富士康生产线上用上100万台机器人。虽然现在来看最终目标仍有差距,但是对制造业来说,机器人在部分环节取代人工已成为现实。
与之对应的消费级市场,服务型机器人,尤其是与智能家居相关的单一功能设备已逐渐成熟。在今年双十一购物节中,一款扫地机器人进入了网上家电销售前十名,甚至超过了小米手机和创维电视等热销电子产品。也许有一天,人类不只是工作中,而是整个生活都充斥着各种机器人。
不过,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全球机器人目前保有量仅有不到200万台。这对任何一个行业的规模来说,都微乎其微。所以行业内人士亦开始反思,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冲击的热炒是否该降降温?
在全球享受政策红利
1961年工业机器人出现后,整个全球工业体系开始发生变化。汽车、电子、金属、橡胶等行业的生产制造环节陆续引入了多种类型的机器人。人们相信机器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机器人行业逆势增长。相关数据显示,其全球增长率平均为30%左右,在中国这一数字更高至50%~60%的区间。
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Baroncelli在对全球这一市场调研后表示,2014年去年销售工业机器人达23万,2015年将出现15%的增长,并且这一增长趋势将保持到2018年。对于服务机器人的预测则是在未来三年将突破1500万台,超过200亿的销售额。
高增长速度的背后,实际上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热衷。
日本在机器人生产、研发和使用均处于领先地位。为解决劳动力不足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机器人的发展备受重视。2015年,日本政府通过了“机器人新战略”,决定未来5年将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为实现这一战略,日本政府将在财政、税收、教育和法律等方面予以扶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机器人的国家,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问题。不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取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限制,随后在80年代开始发力。奥巴马政府早在2011年就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投资28亿美元,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美国制造业。
欧盟在“第七个框架计划”和“地平线2020”项目中投入巨资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并且在2014年推出了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不仅如此,欧洲各国也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发展战略。其中德国在“工业4.0”的推动下,未来5年在相应解决方案的投资占比超过50%;英国发布首个官方机器人战略“RAS(机器人技术和自动系统)2020”,2.57亿美元将用于此;法国“机器人发展计划”,实现“到2020年成为世界机器人领域前五强”的目标。
韩国机器人产业也在近几年迅猛发展。2009年发布第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后,韩国政府在2014年宣布了第二个五年规划,希望通过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机器人产业的扩张。
中国机器人产业更是进入政策蜜月期。不仅政府高层已意识到机器人产业对智能社会发展抢占先机具有战略意义,并且相关具体的政策正在制定中。有消息称,相关“十三五”规划草案已基本制定完成,《中国制造2025》相关配套政策也正加速制订,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并实施33个针对各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
据透露,中国现有机器人开发区、产业园30多个,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企业超过百家,和机器人有关的大小企业已经上千家,其中有影响力的公司700至800家。事实上,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但目前中国相对高端的市场仍被国外企业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