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电器工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8年)引进苏联产品开始起步,引进的产品涵盖了整个电工领域。低压电器产品的自主开发始于1960年之初仿苏的产品,由归口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生产厂进行全国统一设计,涉及的产品有低压断路器(自动开关)、交流接触器、直流接触器、电磁起动器、热继电器、控制继电器等,在低压电器十三类产品中几乎全部囊括。这些产品中包括DW10、DZ10、CJ10等,60年代是低压电器的“10系列”时代。从1970年又开始了第二轮统一设计,诞生了“20系列”,如CJ20、DW15、DZ20等。
从1980年~1990年进入引进国外产品时期。1980年上海人民电器厂与德国BBC公司签订协议引进B系列交流接触器,这是低压电器第一个引进项目,随后引进的产品有交流接触器、电磁起动器、低压断路器、真空开关、低压熔断器、主令电器、转换开关等,共有34个企业从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引进了47个系列600多个品种。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时间很长,如B系列产品从引进到批量供货用了9年时间,比新开发一个产品时间都长。
1991年~2000年,即“八五”、“九五”期间,原机械部组织了国家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其中包括低压电器。“八五”期间有:智能型低压断路器、模数化终端电器、电子化真空组合器、控制与保护自配合电器等。“九五”期间将智能化低压电器和智能型低压配电与电控装置的开发作为一个课题立项,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与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领衔开发,实现了电器元件与成套装置的联合开发,为电器元件与成套装置一并推向市场铺平了道路。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加快了新元件与新成套装置的市场化进程。由这个项目的研发,开始了我国自主研发低压电器与低压成套
装置的智能化时代。
由此可见,国内低压电器行业发展确实很早,但为什么50年过去了,我国的低压电器行业却一直发展缓慢?也没有打造出一个民族品牌,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业内的一些专家以及业外一些关心低压电器行业的人。
低压电器行业缺乏创新意识
“现在业内存在的问题大家基本都知道,科技含量低、工艺落后、无序竞争等等,这些都是行业表面的问题,现在行业所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行业内的一些协会以及领军人物起的带头作用不大,二是行业没有与国家的一些政策相结合,没达到相辅相成的愿景。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低压电器很难有大的发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低压电器行业专家说到。
“现在行业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开发产品,投入的太少,现在经济效益也不好,利润也低了,过去电器行业的利润是20%~30%,已经算很多了,但现在可能连10%都不到,所以现在行业只能算维持生计,不投入了,过去电器行业是拿出3%,作为投入,来开发新东西,但现在根本就没有,现在都知道新技术是好东西,但都开发不了。”另一不具姓名的行业老专家说到。
“我作为开发商,我第一想的就是省钱,在省钱的范围之外,第二我才会想安全,因为我省了钱,但我开发的楼盘天天着火我也担不起这责任啊,所以我在选材料的时候,就会选既省钱,又要保证寿命的产品,当然,寿命是相对的,打个比方:我去采购的时候,同样的两个低压成套柜,一个保三十年,一个保十年,要你选你肯定选保三十年的,但要我选,我肯定选保十年的,作为开发商来说,我还管你十年以后的事情?我把房卖给你了,设备十年没坏,第十一年的时候坏了,跟我这个开发商有关系吗?”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如是说。
“国产的比较老的牌子,像沈低、北低、上海人民电器等等,这都属于是国内做低压最早的一批,但后来,有的厂倒闭了,有的厂却逆袭了,不管是改革开放也好还是什么别的机缘巧合也好,总之南方很多小企业就是起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温州那些厂是怎么发家的呢?温州某企业发家就是靠ABB、施耐德、西门子等等一些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给温州某企业一套模具,让温州某企业去做空气开关的外壳,然后做里面的一些配件,再给外资企业送过去,贴上外资企业的标签。任务就算结束了。温州某企业怎么做呢?打个比方,比如模具能压两万次,但国外的标准就要前一万个,因为模具在生产的过程中是有磨损的,到一万次以后,机器的精度就不够了,不符合国外的标准了。温州某企业是压两万套,其中先压好的那一万套空开外壳给这些外资企业,剩下的这一万套,就自己组装生产,然后贴上自己企业的名字。拿到市场去卖去,或者直接冒充原来的那一万套,所以有一段时间,这个市场上的假ABB、施耐德、西门子横行,你去买这东西的时候,售货员会问你,你是要真的啊还是要假的啊?因为真的和假的价格差异特别很大。这就是当时中国低压行业的状况。”信产院某监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由研究所牵头联合设计新产品全行业生产的格局已彻底打破。随之而来的是企业自主研发差异化新产品。这样造成低压电器内外部附件,主要零部件制造商试制工作量,试制费用大幅度增加,而每一个附件或零部件生产批量减少,难以形成生产规模,也难以产生利润。附件制造厂积极性不高也给整机厂发展新产品带来困难。”某低压电器厂老板坦言。“技术结构上很不合理,主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据统计,在企业的主要技术设备中,技术经济性能比先进的只占三分之一。骨干企业主导产品达到90年代国际技术水平的仅占1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