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视频制作、传输和显示技术的发展,4K超高清正逐步成为互联网视听生态链中的主流技术。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 Search预计,2015年全球超高清(UHD)电视市场需求将超过3000万台,2016年将超过5000万台。
4K电视所引爆的市场需求,迅速吸引了国内外彩电企业切入这一领域,以面世之初的2013年为例,4K电视从年初的4款产品增加到了年底的92款,可见一斑。
不过,4K超高清电视从概念提出,到产品全面上线,时日尚短。由于此前的选购标准缺乏强制性,严格的市场统一标准缺失,这使得市场上4K超高清电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出台超高清电视的国标是这一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尤其是通过强制性标准的设立,解决目前行业中对4K电视定义的争议,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从而创建健康的市场环境。
争议4K电视标准
作为一个新兴品类,在如今处于低谷的电视市场中,4K电视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不仅吸引众多企业加速涌入,更导致市场上出现打着4K电视幌子销售假UHD面板的现象。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超高清电视”标准建议,屏幕的物理分辨率达到3840×2160(4K×2K)及以上的电视,才可统称为超高清电视,业界简称为4K电视。其清晰度是普通1K(1920×1080)高清电视的4倍,观众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
2013年,国内首部《4K超高清电视选购标准》发布,根据行业协会的认定,“4K超高清电视必须配备物理分辨率达到3840×2160(4K×2K),像素达到829.44万的专业级UHD超高清显示屏”,才可称之为4K电视。也就是说,UHD面板是4K电视的标配。但这一行业认定并非强制性要求。
而在国内,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4K电视,业内其实也有争议,争议的核心在于面板。使用UHD面板的电视画面由红(R)、绿(G)、蓝(B)三原色组合而成,用RGB像素组合就能够显示出所有颜色,目前,索尼、夏普、三星等品牌以及海信的部分产品采用了这一面板。
而有些品牌则采用了RGBW面板,即在RGB三色之外,又增加了白色(W)子像素。而由于RGB像素数不足,因此除白色以外的其他色彩的亮度降低,显色不均匀。
对于RGBW是不是真正的4K电视,市场上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认为,使用RGBW面板制造出来的就是4K电视,这种面板是对传统RGB面板的一个创新;而另一方则认为,使用UHD面板的才是4K电视,RGBW面板不等于UHD。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2014年曾指出,市场上出现了所谓“近似4K电视”,原因是其分辨率无法达到3840×2160。
反对RGBW面板电视进入4K电视范围的观点认为,RGBW面板与传统RGB面板相比存在画质差异,同时成本也相对低廉:在电耗相同的情况下,其电视亮度仅为RGB面板电视亮度的一半,而且画面颜色较为暗淡,画质降低。
中国企业的硬件短板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 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在中国整个UHD市场中,中国企业市场份额为74.5%。也就是说,我国的本土企业牢牢占据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份额渗透率还很低。
不过,本土企业绝大多数并未掌握生产UHD电视的核心显示屏技术,因为我国电视企业更偏向于内容应用的智能化,多属“软件派”。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发布的首份《中国彩电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白皮书》表明,2014年出货至中国的超高清(UHD)面板达到1300万片,占全球出货量的76%,这也侧面印证了中国企业在硬件实力上的短板。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在平板电视行业,显示屏成本几乎占据了总成本的70%。核心部件技术的丧失,导致中国企业处于整个UHD电视产业链的中低端,进一步挤占了盈利空间。这是中国市场上RGBW面板电视广泛销售的重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指出,最近在中国、东南亚等地推出采用RGBW面板的“经济型UHD电视”的企业剧增。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同时成为全球UHD市场的“双多”区域——全球UHD电视销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亦是全球市场中最特殊的区域——RGBW模式电视占比这么高的国家只有中国。
从面板出厂价来看,使用RGBW面板电视的价格比使用RGB面板的电视价格低了15%左右,因为RGBW模式可以减少背光部件数量,能够起到降低材料成本的作用。而一些制造商利用消费者不熟悉UHD电视的弱点,采用低价RGBW面板,以“低价型UHD电视”的身份出现,其定价与竞争企业4K产品则处于同一价格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