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这些巨大的劣势之下,人类居然还能完成各种跑跳投捻推揉,行动的过程中还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实时调节动作。这些重重挑战简直就是机械疙瘩和硅片脑袋的噩梦。
如果真要用芯片来制造“仿真脑”,运动能力大概会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而仿真神经网络能否让机器人运动自如,这还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下结论。
造脑的终极走向
脑神经科学最近40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脑的神秘面纱已经一点点被揭开。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同样也是兵多将广,很多传统概念中“人脑专属”的功能也在非人脑体系中得以实现。在脑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重夹击下,用电子技术来“重造大脑”这个比较古老也比较另类的技术流派,它的目标需要重新定义,带来的意义也必须重新思考。
从研究角度讲,“拟真大脑”应该帮助人类揭开脑科学中的谜团。而从实用技术角度看,造脑的目的则应该是剥离出人脑真正强势的功能,制造出超越人脑且超越电脑的新体制智能设备。如前所述,我们对于大脑的热情膜拜在一项项工程突破面前开始降温,但在肢体运动控制这样的领域,“人脑模式”的表现依然值得期待。
要想制造出具有人脑般性能的芯片,研究者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们似乎已经在无意之中造出了像人脑一般运行的事物——互联网。其实,整个互联网越来越像是一个人脑:结点的数量规模也相当庞大;各个节点之间任意互联、高度协作;网络结构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断自我调整;结点之间完全独立并发、互相协调但互不隶属。2012年全球估计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数量是10亿左右,虽然和大脑的几百亿神经元还有差距,但也算是初具“神经网络”的规模。我们在这里为了芯片造脑而绞尽脑汁的时候,整个人类说不定已经自组织成了另一个尺度上的“大脑”呢。
像识脸、下棋、作曲这些任务固然需要学习、联想和创造,但更重要的其实是积累庞大的信息数据库作为支持。而由于长久记忆和快速固化能力的先天不足,人脑要花超过电脑很多倍的时间才能储备足够的数据。如果在仿真大脑的研究领域,记忆能力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仿真脑”在这些学习任务上也就没了优势。
人脑至今领跑的项目:运动控制
那么在人脑的功能里,究竟有哪些是电子设备至今还难以企及的呢?孤悬于海中的一盏明灯乃是人脑对肢体运动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