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当中占比达60%以上,长株潭作为中国汽车企业的“第六极”,已聚集11家整车企业,而发达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以及新兴的轨道交通产业,也对工业机器人有着巨大的需求。
作为“制造大国”中的“制造大省”,广东省也早已察觉出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市场趋势与商机。尤其在今年全省大力推动“两化融合”的部署下,结合打造珠江口西岸沿海沿江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机遇,机器人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8月14日的《南方日报》报道称,珠海市于今年成功引进ABB国机(珠海)机器人科技园项目,联合全球机器人领军企业ABB集团,共同打造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研发和生产基地。
同时,东莞市日前也提出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目前,松山湖、南城、大岭山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也正在谋划,建成后东莞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将由现在的90亿提升到2016年的350亿元。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去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增长率超过60%,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预计今年新增7万台,保有量达到20万台,未来几年,中国市场的需求会达到400万台工业机器人。
湖南机器人产业两条腿走路
杜旭辉书记表示,发展机器人产业将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聚焦于国际先进的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如ABB、库卡、安川、发那科等国际巨头;另一方面,集成商是本体企业产品销售的最终实现者,园区正积极与新松、拓野机器人等国内知名集成商接洽。今年10月中旬,在深圳将有一场机器人专场招商会,雨花经开区将全力以赴,争取在专场会签约5至8家企业。
“我们有市场、有基础、也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们还需要比其他城市更具诱惑力的政策。”杜旭辉介绍,湖南省政府首次将工业机器人产业写入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而长沙市政府的政策将更加注重对需求端的刺激,即将出台的《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将建立支持工业机器人专项资金,实施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工程,对采购本市制造机器人予以补贴等系列措施。
杜旭辉表示,“湖南要抢滩机器人新经济,在引进企业上同样要做到扬长避短,同时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建立湖南机器人研究院,届时与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机器人展示体验等‘四位一体’,将加速向产业集群迈进。”
面对日益紧迫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包括长沙、洛阳、广州、重庆、常州、沈阳等地在内的近40个城市,都开始将推动发展机器人产业作为突围的重点方向。以广州为例,在今年3月初的一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广州市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了要在2020年,培育形成超千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的计划,根据该计划,广州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都将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最具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之一。
面对各地纷纷上马机器人产业园的热潮,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会长凌琳在东莞首场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就提醒说,地方政府应该吸取前些年因各地纷纷上马风能、太阳能产业最终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的教训,避免机器人产业成为第二个“风能、太阳能产业”。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秘书长蒋仕元认为,长沙具备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的条件,作为中部大省长沙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包括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人才基础;有非常庞大的市场辐射能力,通过引进技术,建设基地,可形成上下游产业集聚;具有非常明显的材料基础,有材料优势就有成本优势。
张家港: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
近年来,张家港把发展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作为推动机械装备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战略。到2015年,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全力打造核心技术引领、产业特色鲜明、龙头企业支撑的一流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
据介绍,张家港经开区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研发、应用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已涌现出了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其中,伊萨焊接作为全球最大的焊接材料和焊接机器人制造企业,在经开区投资建设焊接机器人及自动化焊接装备基地,年产能400台(套);本土民营企业新美星机械自主研发制造的全自动灌装饮料设备,生产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截至2013年,装备制造业占经开区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44%,装备制造业从业人数超过3.4万人,其中中级以上技工比例超过40%。同时,引进了中德职教合作项目,培养符合德国行业认证的机械行业高级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