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显然已成为当下最热的概念之一。“早安!我已经在出发的路上了,我们都成了‘机器人’。”18日,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会长凌琳应邀率珠三角机器人企业考察团抵湖南参加长沙机器人产业园区系列活动。据悉,9月19日上午,库卡CEO孔兵先生、拓野机器人董事长凌琳将为长沙带来一场“机器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讲座,而后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寄华将发布长沙市《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 。
携手东莞机器人协会 湖南机器人产业加快布局
早在8月14日,中国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招商局长莫伟、管委会招商专员贺萃一行,围绕加快发展湖南机器人产业,先后赴东莞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东莞启帆机器人集团、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
莫伟表示,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沙要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聚焦推进机器人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基金和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湖南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雨花经开区正在抓紧招商,计划引进世界著名工业机器人制造集团德国库卡,以市场换工厂,形成由10余家企业聚集的“机器人方阵”。而东莞作为国际制造名城,民营经济特别发达,刚刚成立的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成了内地机器人产业链招商引智的重要窗口。
据介绍,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当中占比达60%以上,长株潭作为中国汽车企业的“第六极”,已聚集11家整车企业,而发达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以及新兴的轨道交通产业,也对工业机器人有着巨大的需求。
作为“制造大国”中的“制造大省”,广东省也早已察觉出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市场趋势与商机。尤其在今年全省大力推动“两化融合”的部署下,结合打造珠江口西岸沿海沿江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机遇,机器人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8月14日的《南方日报》报道称,珠海市于今年成功引进ABB国机(珠海)机器人科技园项目,联合全球机器人领军企业ABB集团,共同打造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研发和生产基地。
同时,东莞市日前也提出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目前,松山湖、南城、大岭山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也正在谋划,建成后东莞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将由现在的90亿提升到2016年的350亿元。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去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增长率超过60%,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预计今年新增7万台,保有量达到20万台,未来几年,中国市场的需求会达到400万台工业机器人。
目前国内大部分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均已实现控制器的自主生产,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力“十二五”规划,依托机器人及自动化产业和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资源,根据机器人及自动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中外市场需求,为顺应机器人及自动化行业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3D打印、机器人、自动化行业资源优势整合,提升品牌价值,构建自主产权核心竞争力,搭建国际化全方位服务平台,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
莫伟介绍说,在新兴产业的强力支撑下,长沙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由“一业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工程机械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高,其中电子信息占比达7.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行业总量排名从第四提升到第三,有望在今年成为新的千亿产业。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年销售量最大的市场。世界上售出的每5台机器人就有一台安装在中国。“机器人热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热,很多地方已经落到了实处。”罗百辉统计发现,深圳、珠海、东莞、沈阳、重庆等近40个地区均已开始发力,各类优惠政策相继出台。而国际机器人企业巨头更是早已瞄准了中国市场,纷纷攻城略地,抢占码头。刚刚过去的8月,国际巨头德国库卡公司与顺德签订合作意向书,计划在该地设立研发基地。湖南作为拥有良好工程装备制造业基础的大省,更应该加快步伐。
十年500亿元 湖南机器人产业蓄势待发
长沙,美丽的同升湖湖畔,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个以“国际一流”为目标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在加速酝酿之中。
2014年3月,湖南工业机器人产业示范园落户雨花经开区,该区也是湖南唯一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园区,由长泰、科达、奇思环保等3家企业组成的湖南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现雏形。雨花经开区表示,园区将重点吸引德国、韩国以及中国国内的优秀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入驻,计划3年时间吸引15-20家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入园,力争在2017年达到50亿元的产值,用十年时间达到500亿元的产业规模,打造成我国中部最重要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