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的结构性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修复,这意味着,运营商现在才刚刚“入冬”,未来的形势将更加艰巨,业绩的下滑将进一步加速,而且持续时间可能超出预期。
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移动的短信业务。虽然中移动财报中回避了具体比例,但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移动的短信使用总量已下降至1530亿条,同比下降了超过20%。
值得注意的是,中移动为代表的三大运营商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既有承担党、政、军、民的通信支撑和普遍服务的公用事业属性,也有保持盈利增长的市场化企业属性;而它们的管理也非常复杂:工信部负责垂直的行业管理,中组部负责领导班子的人事管理,国资委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与业绩考核,此外,运营商还必须对上市公司的股东负责。
这样复杂的定位与机制,决定了三大运营商发展的劣势与优势:劣势是定位模糊,导致自身战略与价值观反复甚至混乱,业务方向与执行力受拖累。不彻底转型,不可能改变现状。
滑落的市场原因——移动没微信得民心。
中移动业绩下滑用户称快。“中移动终于露出疲态了。”一位媒体朋友在看完中移动2013年业绩报告后,难掩心中的愤慨。值得一提的是,中移动通过非市场竞争手段来影响用户,希望能够迫使用户留在自己的网内,甚至把自己的利润置于用户的痛苦之上。事实上,来自用户的抱怨声一直没停过。“中移动经常把客户当冤大头了,推卸责任,歪曲事实就是中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一位网友在被中移动无辜扣除费用申诉无果后在微博上发出这样的牢骚。
更集中的声讨发生在半个月前,中移动在香港推出68港元(折合人民币约54元)的套餐:1700分钟通话时长,10000条短信,无限流量!而内地58元套餐,才350分钟通话时长,10M流量,短信还单独收费。这遭到了网友的迎头痛击,“移动,你对得起生你养你的内地人们吗?”此事甚至直接成为网友对中移动发起攻击的导火索。微博上痛击这家通信巨头的讨论达到236万条。
很明显,服务水平长期停滞,用户已经对中移动形成强烈的负面印象,一旦有机会,他们将毫不犹豫地离弃这个企业。
不是吗,民众怨情使然,连其4G都不爱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