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还研发出形状类似电缆线的电池,这类电池可以轻易绑在或缠绕在设备上,首要目标就是外形如项链的可穿戴电子设备。
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巨头太阳诱电开发出了CD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这种电池形状与CD等光盘类完全相同,收纳盒也神似光盘外壳。
这块“蛋糕”足够大政企均瞩目
形形色色的新能源电池不断冒头背后,厂商们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根据Reportlinker.com在2013年12月3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电力需求将在2035年前增加到32000万亿瓦时,相较2012年的水平大涨70%。而全球电力消耗则将在2011年至2030年大增60%。
巨大的缺口要求全球电力行业每年至少新增6000吉瓦(100万度,10亿瓦)新产能。
报告预计在全球领域,包括网格存储和运输在内的领先能源存储系统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至少在10%。
到2018年,这一市场容量将达到108亿美元。
而不断前进的可再生能源、新的输配电网建设、智能电网升级和安装以及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持续增长的需求,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担当新型储能行业的增长引擎。
目前来看,在各类形态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中,氢能源已成为各方关注的明星能源之一。
日经BP清洁技术研究所2013年10月曾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氢基础设施的市场规模到2050年将达约160万亿日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液化氢基地和管道等周边基础设施市场。
2015年以后,氢基础设施市场开始缓慢增长,到2025年的10年间,市场规模将实现倍增,达到约20万亿日元。背后的推手,就是固定式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车(FCV)的普及。
尤其是燃料电池车,届时不但汽车价格降低,加氢站也将不断完善,市场每5年将扩大2倍,到2045年将形成约60万亿日元的规模。
全球多个国家已经瞄准这块商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目标是:到2015年普及1万辆FCV,打造约70座加氢站,2017年计划增加到100座以上。
德国也打算积极建设加氢站,2015年的目标是50座,最终目标是达到1000座。
日本则计划在2015年之前建成100座加氢站,2030年之前增加到1000座。
国家层面之外,企业也开始行动。全美光伏第二大公司SolarCity日前联手明星电动汽车商特斯拉,借助后者的电池系统,推出了储能服务。而特斯拉则看到了这一平台背后的价值,尽管是将电池技术授权给竞争对手,但如果有一个共同平台,会让电动车产业整体更受惠。
加拿大电动车企业ZENN也在近期宣布,完成了对EEStor的并购交易,后者拥有一项可以大幅提升充电速度的超级电容技术。
宝马和丰田则在2013年签署协议,双方将在多项领域中合作,其中就包括锂空气电池。
戴姆勒、通用汽车、日产、本田和现代等同业,都在竞相开发燃料电池汽车。
成本高昂创新不足挑战接踵而至
对一些老牌企业而言,新能源电池业务甚至成为可以扭转乾坤的法宝。
松下2013年夏天宣布,将着手扩张锂电池业务。而此前一年,该公司曾出现接近纪录的净亏损,其中不免受到锂电池业务拖累。但如今,这块业务却被该公司视为复兴策略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