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撼的无人工厂、轻巧自如的机械手臂、精密准确的无缝锻压……一系列的智能化设备,展示了佛山以及广东省的智能
制造产业的实力。在欧美再工业化浪潮袭来之际,佛企如何积极应对、华丽转型?
前天开幕的第二届国家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成果展示会、中国(顺德)物联网应用和智慧城市博览会上了解
到,佛山制造型企业正积极谋求向智能化生产方向转型,在转型的同时不能单纯以削减人手为目的,必须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欧美再工业化倒逼佛企升级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通过制造智能化,引导大型企业将生产基地搬回美国本土。欧美智能制造对
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形成围堵,使本来就处于人力资本上升、原料成本上涨、出口订单萎缩的珠三角企业雪上加霜。
目前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月薪已达5000元~6000元,不少佛山企业在通过智能化改造,把智能机器人从制造领域搬到应用中来
。“机器人制造产业是未来的产业。”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空压工厂制造技术部部长黄锡槿说,目前他们公司正在通过可行
性分析的研究,与机器人供应商商谈合作方案,通过节省人力的策略增加智能化的投入。
据悉,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空调压缩机的生产能力已达全球第一,但存在旺季、淡季不同的用工需求。黄锡槿透露,仅
以顺德工厂来看,在生产旺季用工将达到6800人,而淡季只需500人,对于空调压缩机这种专业化仪器的生产,产品精密性要求更高
。
智能化生产省时又省力
据悉,在佛山大型企业中,智能化制造和生产的运用已是常态。仅以顺德区为例,科达机电、广东锻压、丰凯机械等一批机械
装备企业已经向智能化、全自动和出口替代放心迈进。2012年,顺德区智能装备产业工业产值已达837亿元,增长21.7%。
而不少企业也在试水智能化装备后尝到甜头。佛山市利事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汉刚说,其公司科研人员通过研发运用
成组技术将电机生产工业优化组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传统的工业电机制造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去手工操作完成,但一套完整的工业装备生产线有着人工无可比拟的优势。”刘汉刚
说,这一整套生产线的使用,使得用工人数减少65%。同时,产量提高150%、一次合格率上升18%、材料损耗降低20%,明显体现了智
能生产的优势。
要有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然而,在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实践中,也有不少企业家遇到了难题。“研发成本太高、后期维护跟不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
佛企老板告诉记者,以前他试着研发智能化生产线,投入相当于企业一年产值的20%,但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保养、维护,这些
还要花费不少。
“虽然说现在人力成本很高,但我认为对企业来说,智能化的设备不是替代人工去做一些简单而笨拙的搬运工作,而是要在精
密仪器中代替原始的手工操作。”该老板说。
而在精密仪器的加工上,佛山企业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前来参展的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展出了他们的压铸机,该
公司粤西区域销售工程师刘观裕告诉记者,像这样最小型号的压铸机售价达30万元,主要用于汽车零配件加工生产。而这样的压铸
机一年的产值高达1000万元。“虽然说要有3个技术工人来操作,但就生产的产品来说,手工是无法做出来的。”刘观裕认为,智能
化生产是智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