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历次关于能源问题的讨论,最终都落脚在能源价格上。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
理事长周大地认为,“如果现在电价管理模式不变,改革不会取得真正的成效。”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刘纪鹏明确指出,“电价是决定电力改革成功的‘牛鼻子’,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摒弃发改委对电价和电力
项目的审批权。”国家发改委电力市场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也认为,“要推动电力体制改
革,首先要改革电价机制,向市场化方向改革。”
从专家们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改革的宏大命题已经聚集到经济学最基本的价格杠杆上,各方利益的绳索也纠
结在价格的环扣中。
而关于我国电价问题的探讨,有必要回答三个问题:我国电价高不高?电价机制是否灵活?电价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历
史进程?
我国电价在世界上处于偏低水平
在4月7日正在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明确表示,“目前中国电价的总体水平在世界上处
于第三档次,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
国网能源研究院财审所副所长李成仁拿出一份我国与其他37个国家的电价情况比较表,从图表上可以看出,在参与
比较的38个市场化国家中,我国的工业与居民加权均价为89美元/兆瓦时(1兆瓦时=1000千瓦时),仅为英国的53%,
德国的38%,日本的40%,美国的89%,排在倒数第六位,不仅大大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远远低于智利、墨西哥等
发展中国家。从居民电价看,我国居民电价低至74美元/兆瓦时,仅为英国的36%,德国的21%,日本的28%,美国的
62%,在这38个国家中排在倒数第三。从工业电价看,我国工业电价为92美元/兆瓦时,是英国的72%,德国的58%,
日本的51%。
这些数据再次佐证,尽管我国一次能源的价格节节攀升,但是二次能源的电力价格的确在国际上一直处于中等偏下
的水平。
从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和电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我国居民电价约0.5元/千瓦时,人均电费支出252元/年,2008
年占收入比重仅为1.29%,不仅大大低于占比10%的挪威和5%的芬兰等市场定价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从消
费结构看,2003年至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电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9%,远远低于6.17%的交通
支出占比和6.26%的通信支出占比。
李成仁认为,2006年至2011年,我国能源类产品中电价涨幅最小。如果考虑物价指数等因素,我国销售电价实际价
格为负增长。数据表明,2006~2011年,汽、柴油价格年均涨幅11%和12.9%,工业用天然气价格年均涨幅8%。在此期
间,销售电价年均涨幅仅为3.4%,跑不赢年均涨幅3.7%的CPI。
十年来,我国煤炭价格涨幅堪比房价,而我国70%的电力来自煤电,之所以我国居民能够一直享受负增长的电力价格
,主要由于我国电价存在比较严重的交叉补贴。简单说,就是工商业补贴居民,富裕地区补贴贫困地区,城市用电
补贴农业生产用电。
张国宝指出,我国电价并不主要由成本构成,而是有补贴在内,如教育附加、农网改造等,“补贴就是从大家的电
费里每度电加了八厘钱。”
中国价格协会和国网能源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销售电价结构调整研究》课题表明,我国东部某省大工业和商业用电
价格比合理电价分别高出10%和23%,而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比合理价格低44%和58%。据测算,目前我国居
民用电补贴平均超过0.31元/千瓦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交叉补贴的力度与幅度。
对于交叉补贴的合理性,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专家认为,对居民的交叉补贴是电价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居民用电量不大,交叉补贴的影响也不大,但随着居民用电量的不断攀升,这部分补贴的影响越来越大。李
成仁则认为,从经济学看电价交叉补贴肯定是不合理的,有悖于“公平负担”的定价原则;但从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