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风量,目前不少电源都采用直径12CM的大风扇,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增加了噪音。为此有的厂商会采用高灵敏度温控低音风扇,风扇所带热敏二极管可根据机箱和电源内的不同温度来调节风扇的转速。
此外,风扇在单位时间内能带动的空气流量对散热效果有直接关系,没有专门仪器这一点很难考量,所以一般都把问题简单为风扇的转速,进而变为功率并换算为电流。一般说,额定电流成为选购的重要指标,在相同的电压下,电流越大风扇功率越高,风力越强,这也是我们的选购时唯一的判断标准。
3、电源输出线
在选购电源时留意一下电源输出线。别小看这几根输出线,因为电源盒输出电源一般较大,很小的一点电阻将会产生较大的压降损耗。质量好的电源必定是粗线。此外,如果电源地线未接之时,质量好的电源通电启动后其外壳上有约110V交流电压,并略有麻手的感觉。如果测不出电压则说明内部偷工减料没有装滤波网络。另外空载运行时风扇声均匀并较小,接上负载后风声会略有增大都属正常。
4、出/吸风口的设计
出风口的设计对空气流量有很大影响。此前电源的出风口的栅条较宽,对空气的流动带来较大的阻碍,而目前大多数电源则采用稀疏的钢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了对空气的阻碍。
此外,电源的外壳上有许多孔隙,机箱内的热空气就是从这些孔隙进入电源从而排到外面。一般电源的进气部分在输出线侧,这种设计的电源一般可以直接吸入5寸驱动器附近的热空气,但机箱的内部结构决定了能否顺利吸入机箱内板卡产生的热空气。此外这种设计的另一个问题是进气孔到排风扇之间正好是电源的内线圈、电容密布的部分气流会受到很大的阻碍,进而从根本上影响了电源吸排机箱内热空气的能力。
但这种设计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会直接流经散热片,可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果。对于以上问题,一些厂商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做了改进,在电源的底部增开了栅孔,且面积很大。通过栅孔可以直接吸入板卡产生的热空气,完全不受机箱结构的限制,其吸气能力明显增强,而且这种设计的电源的内部风道也很流畅,从进气的栅孔到排风扇的空间完全敞开。《摘自中国电磁兼容网》
5、按需定功率
功率是电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功率是能量的传输率的度量,在直流电路中它是电压V和电流A和乘积。功率大小是衡量电源负载能力和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准,若设备增多,功率消耗自然就更大,选择时一定要满足电脑所需的功率,设备才能正常运转。而功率又分为额定功率、最大功率(输出功率)和峰值功率三种指标。
额定功率是指在环境温度为-5度至50度、电压范围在180V至264V间,电源能长时间稳定输出的功率,而我们常说的电源功率就是指电源的额定功率;最大功率是指环境温度为25度左右,电压范围200V至264V时,电源能长时间稳定输出的功率。
三项指标中最能反映一款电源实际输出能力的就是最大功率。目前电源功率的计算普遍采用把标出的各路输出电压总和乘以对应的各路输出电流的总和得出(在电源规格表都标有各路输出的电压值和电流值)。不过因为存在损耗和某几路输出有最大限定值的情况,实际总输出功率会打点折扣。
至于选择多大功率的电源主要还是要根据你机器的配置来选择。通常,大多数的家用电脑所需功率在180W-250W之间,盲目地以300W甚至350W电源为标准配置是完全不必要的。
首先是CPU,通常性能越强大的CPU耗电量越大,以AMD的Athlon系列为最突出,因此如果你配了Athlon XP系列的电脑,包括Tunderbird、Athlonxp还有Duron等,都最好配备300w以上的电源,此外是Intel的P4,也是个耗电大户,而且一些P4主板还需要专用P4电源,这也是必须注意的。耗电量最少的主流CPU应该是Celeron了,一般Celeron电脑配200-250w的电源就足够了。
其次是要看使用显卡的种类。如果你使用GeForce4系列级别以下的显卡,此类显卡的功耗都在30W以下,250W的电源就足够了,如果你使用NV30、NV35、R350等超级显卡的话,300W的电源是你最低选择标准。
最后是要看驱动器的数量,驱动器主要包括硬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一般人都只会安装一个硬盘和一个光驱,这时候对电源没有特殊的要求,不过随着IDE Raid阵列的兴起和刻录机的普及,已经有不少朋友需要安装两个或者以上的硬盘或者光驱了,这时候你就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购买电源的功率,一般每多添一个驱动器,电源最好增加30w。
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各厂商的电源功率就不完全可比。虽然多数厂商没有提供合理的计算数据,但大都会提供独立的参数,根据这些虽然不能正确地计算电源的功率,但那些参数在那些"简单"的同类中还是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