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与“四川仪器采购案”脱不了干系。2012年9月26日,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仪器采购一事,发布了《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进口产品专家组论证意见公示》,公示中罗列出了专家组论证意见和结论及拟采购仪器的清单,对采购方和企业进行公示。没想到此文件的公示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首先,公示中专家的评论被一部分网友指责“缺乏对国产仪器的了解,毫无专业性可言。”“不过是敷衍,只为采购进口仪器找的一些借口而已。”等。但另有部分网友表示“国产仪器不敢买,故障率高,影响生产,担不起责任。”还有一部分网友持中立态度,他们表示“问题出在仪器采购弊端上,无关仪器性能。”
随即,国内某着名仪器公司公开表示对此事的愤慨,并发表文章称:专家的定论未经任何市场调查,毫无依据可言。其公示中罗列出的进口仪器的五点优势,称被国外专利保护,但所谓的优势”和“核心技术”的概念过于泛泛,不够具体。仔细拿出这五点与国内仪器比较,即又会发觉这些所谓的“优势”,早已停留在十年前,现在国产仪器发展势头正猛,有些指标甚至优于同类的进口产品。
事件的起因不算大,但为何会导致愈演愈烈的场景?记者走访了几位业内专家,总结了他们的看法意见后得出结论:对于仪器采购,我们还需理性分析;对于国产仪器,我们更需理性看待。
技术是否存在问题
我国仪器行业起步较晚,研发能力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这是无可厚非的现象,也是国人需要坦然面对的事实。有差距,但差距在哪?为搞清楚这个问题,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特意联系上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曹乃玉秘书长,曹秘书长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仪器产业一直在努力追赶国外水平,但对于高端产品的应用开发,巨大的技术差距不容我们忽视。”
诚然,中国仪器企业逐年在增加,毫不夸张的说,在我国现在至少有上千家仪器产业。但是在这上千家企业中,真正从事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的厂商却少之又少,区区不过几十家而已。大多数企业都是直接引进国外仪器进行销售、安装、前期预处理、后期信号处理、产品维护等。究其原因,首先一个新产品的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内很多企业没有达到这个规模。就算资金达到了,由于仪器产业的市场属性导致了市面上对仪器产品需求性的局限性,使众多企业在投资之前不得不考虑很多因素而迟迟不敢做出新的研发。另外在我国,有需求的科学家与有经验的工程师组成团队的机会也少之又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单位”概念,让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少有横向合作的快捷通道。
种种条件的限制,让我国的仪器产品缺乏原创性,高端产品的研发就显得更加力不从心。导致了与国外高端仪器的差距越拉越大。
但对于中低端产品,我们可以自信的说,技术水平绝不可能与十年二十年之前同日而语,专家的评论确实有失偏颇。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鸥先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分析仪器领域,东西分析仪器已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比如色谱中的各类检测器,光谱中的各类光学单元。至于质谱,别的厂家我不清楚,东西分析质谱的核心技术是由专家团队百分之百自己研制而出。”江苏天瑞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博士也曾自信满满的表示:“单拿XRF来说,进口仪器中很少有比天瑞做的好的,比如我们引以为豪的—手持式荧光光谱仪,只要拿来对准测试物体,立即就可以得到结果,而且准确率非常的高,我觉得进口仪器商都要来天瑞来取经。”
客观的讲,近些年来,在常规检测方面,国产仪器中的气相、液相、分光光度计这些常用仪器技术已臻于纯熟,和进口仪器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存在差距的只是在一些高端的研究领域中,比如串联质谱、多级质谱。但对于各种采购,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仪器的具体用途。对于一些国家级的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工作性质和学术要求规定了所使用的仪器的功能和精确度必须处于科学的前沿,分析后得出的数据必须具有好的可重复性。但是虽然很多国产仪器单次实验的精确度参数已经可以达到和国外产品相比,但是稳定性却往往存在问题。而高端仪器设备的参数和指标更让一些国产仪器望尘莫及。为做出更加详实的核实,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特意约到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李崧主任,李主任惋惜的指出:“我们是想支持国产仪器,但科研中面临的很多前沿问题,往往就是在拼精确度的最后一位,精确度达不到和结果不稳定都会让科研的结果得不到国际上的认可,高端科研对仪器的要求不仅仅是够用就行。为了规避风险和减少麻烦,有特殊要求的科研实验室通常会选择本领域被广泛认可的仪器产品。而国内仪器能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还不多,国内仪器要走到国际前沿,还有很长的路。”但对于某些部门企业,李主任表示:“如果购买的仪器只做常规检测,不少国内仪器已经可以满足需要,这种情况下却要花大价钱全部采购进口仪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深究”。
专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