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8日在工博会现场举行。会议透露,上海将进一步聚集高性能电动汽车。
市经信委总工程师马静在演讲中介绍了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2009年起,上海就明确了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的支持力度,明确到2012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万辆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了“重点推动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产业化,继续提升燃料电池汽车综合技术性能”的技术路线和分阶段的量产目标,制定了专项政策,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布局初步完成
在整车方面,上汽集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华普等整车均在开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上海申沃、申龙、万象等客车企业也在研发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形成了千辆级的产销规模。
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三电”为核心的产业链初步形成配套能力,已经具备万套级产业化配套能力。
示范试点和市场应用规模逐步扩大
上海已经成为国家首批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首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和国家唯一的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累计示范推广了约2000辆新能源汽车。2011年产销了1000多辆荣威750、通用新君越混合动力轿车;120辆采用换电技术的世博会纯电动公交客车和15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目前仍在继续使用;200多辆电池电容混合技术的公交客车、通勤车已经应用在政府机关、外资企业班车和10多条公交线路上,还有一些电力工程车、环卫车;近100辆超级电容公交客车在11路、26路和崇明等公交线路上示范运营等等。
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专项鼓励政策
2009年,市政府专门发布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了在研发、产业化、示范应用、基地建设、金融和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市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区县政府、大企业集团、电网企业、高效科研院所等形成了很好的合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目前,嘉定等区域为主的产业基地集聚效应显现,精进电动、电驱动、恒动电池、海能电子等一批电池、电机、电控企业陆续入驻。
同步加强了国际交流和技术合作,制定了配套鼓励政策、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和相应的标准规范,推进新型商业模式探索和一批充电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据市经信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上海将进一步聚焦高性能电动汽车,即以电驱动为特征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三大技术路线。加强自主创新,强化以整车为牵引,拉动本土化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和协同配套,实现整车集成、动力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系统和车联网等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加快支持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升产业化水平,形成量产规模,率先推进电动汽车远程监控服务、车联网等示范应用。
新能源汽车是在国家战略、节能减排、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大势所趋,也是涉及到社会能源、交通、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依托三个方面:产业技术成熟;鼓励政策刺激;配套设施完善。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尚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支持上海的整车企业针对电动车的特点以及电池的特性,全新设计开发新的底盘平台和动力系统;通过电池系统的优化集成和全封闭液冷等技术手段,提高电池的一致性效率和低温启动、散热等安全性能;支持电动轿车设计快充、慢充两个充电接口,慢充6-7小时充满,快充30分钟充满80%,并随车配备了车载充电器和连接线,以方便解决充电问题。大力支持研究新的三元材料或其他新电位、高容量材料,能够使能量密度翻一番甚至翻两番,解决续驶里程问题。
发挥上海优势,加快推动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等产品扩大到十万套级的产能,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突破电驱变速箱、汽车电子控制器等关键技术瓶颈,形成自主化的产业化配套能力。同步积极解决核心材料和部件的国产化问题,继续推进隔膜、电力电子功率模块(IGBT)、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及电堆等技术攻关和自主化。并支持机动车检测中心、同济、交大、中科院等形成国内领先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试验认证、检测能力和公共平台服务能力。
在政策方面,在支持上海企业申报国家新能源汽车863、创新工程等重大专项的基础上,制订实施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专项,通过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对符合条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给予不超过30%的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化项目给予不超过10%的资金支持。同时,对于一般的项目,在项目土地指标、企业技术改造、领军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
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制订针对性的鼓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