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问题制约光伏产业发展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产业链不断优化,但在国际光伏行业不景气及产能相对过剩的背景下,我国光伏企业总体经营困难,也进一步暴露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从光伏发电市场看,2011年全球光伏发电总安装量约为3000万千瓦,其中欧洲地区的安装量约为2200万千瓦。从产量和产能来看,2011年全球电池产量已达到3300万千瓦,实际产能达到4500万千瓦,产能过剩率超过50%;从国内情况来看,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已经达到3500万千瓦,已可以满足全球光伏电池的安装需要。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增速不会太快,特别是全球主要的光伏发电市场欧洲近两年可能会有较大回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将影响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我国光伏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二是多数企业经营困难。受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和国际光伏发电建设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国内光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产品过剩和激烈竞争的推动下,多晶硅和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其中多晶硅价格由2010年每公斤50美元~90美元下降到了20美元~30美元,降幅超过60%;光伏电池组件价格由每瓦1.5美元下降到了1美元以下,降幅超过30%;二是受需求不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同时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特别是我国大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国外企业,我国大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的成本在每公斤50美元以上,明显高于目前国际多晶硅市场20美元~30美元的价格,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光伏电池生产企业的营利能力大幅降低,大部分企业开始亏损。由于很多企业建设可行性是建立在市场充足和产品价格较高基础上的,随着光伏电池价格的大幅下降,不少企业建成之日就是亏损之时,企业经营困难问题突出。
三是产业过度依赖国外。我国的光伏产业不仅市场依赖国外,而且许多关键装备和主要原辅材料的对外依赖度也很高。据统计,我国光伏电池生产所需的主要制造装备,如薄膜电池生产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氢化炉、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大尺寸铸锭炉、多线切割机、PECVD镀膜设备、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电焊机等都主要依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如高纯多晶硅、银浆、EVA用高分子树脂、切割液等的对外依赖度很高,如2010年和2011年高纯多晶硅进口数量分别为4.75万吨和6.48万吨。近年来,一些企业投资光伏装备已见明显成效,如多晶硅铸锭炉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但我国光伏生产设备依赖国外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而且企业越大越先进越偏爱从国外进口生产设备。这种过度依赖国外的产业模式是极不健康的。
培育自主产业体系是关键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如前所述,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都主要依赖国外,国际市场对我国光伏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很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国际光伏发电建设市场增长乏力,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光伏产品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难以持续,光伏产业发展已到了重要的调整时期。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总结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我国光伏技术和市场主要依赖国外的局面,加快建设具有自主技术和国际竞争力、且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体系。必须着力培育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建设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光伏制造产业和服务体系;也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光伏产业技术研发和装备能力,培育自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产业体系。
一是要建立持续稳定的光伏发电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支撑。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特别是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光伏发电市场的快速增加。如2000年全球光伏发电容量为146万千瓦,到2011年底,全球光伏发电容量达到了6740万千瓦,近10年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0%以上,其中欧洲国家的光伏发电市场占75%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各国的分歧和利益冲突加剧,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发达国家除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还试图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规则、技术标准、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来强化产业控制主导权,提高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和市场进入门槛,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遏制新兴国家兴起。去年以来美国对我国光伏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就是例证。因此,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光伏产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主要依赖国际光伏市场的状况难以持续,必须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