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基于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下,目前江苏在LED封装及应用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作为技术和人才上的重要支撑,江苏还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信息产业部55所等一批在光电子照明材料和器件方面积累大量科研成果的研发单位。
江苏一方面在全省范围内整合资源,加快凝聚研发及产业化力量,另一方面又积极制定并落实相关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现在,江苏已经将半导体照明产业纳入科技技术实施的重点,决定在每年的科技资金中设立专项,用于半导体照明工程的项目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除了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之外,宁波还是我国发光二极管开发、生产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主要的照明灯具生产基地。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区位优势,使宁波具备了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先机。目前,宁波已经在其科技园区兴建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园,以求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
福建及江西地区:厦门、江西强势崛起
福建省的半导体照明产业主要集中在厦门。目前,厦门已经拥有从事半导体芯片制造、封装及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数十家,其中世界三大照明集团中的两家都已经在厦门投资建厂,即飞利浦照明电子(厦门)有限公司和GE参资的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
良好的群体优势、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就使厦门在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为探索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厦门第一家邀请科技中介机构参与半导体照明特色产业基地规划制定,拟组建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体,对厦门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统一组织和协调
同厦门一样,江西在半导体照明领域也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实力。目前,江西省从上游外延材料、中游芯片制造到下游器件封装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意图抢占国内半导体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江西,相继成立了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和咨询专家小组;在技术攻关当中,创造性地引入市场机制和首席专家制,以项目公司替代课题组;在资金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形成项目投入多元化、社会化的格局。
北方地区:发力产业化
总体来说,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研发的优势明显;而南方地区产业化和应用产品开发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北方在产业化方面就没有实力,大连就是明显的例子。目前,大连在轻工业、光电技术及照明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发光材料、导电光材料等领域拥有大连路明集团、大连淡宁实业公司等,在光电产业领域拥有华录、大显等企业。除了现有产业基础外,大连还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大连已经在半导体芯片技术和产业领域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信息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网络。日本、韩国的光电子企业在大连投资的相关企业已达上千家,呈现出将半导体芯片加工与应用产品生产向大连及辽南大量转移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大连已经提出建立“大连光产业园”和“大连半导体照明工程基地”,并成立了“大连光产业园”和“大连半导体照明工程基地”。
目前,大连的目标是成为国家级“国家半导体照明基地”城市,使半导体照明产业与软件产业并列成为大连的高新技术产业亮点。
LED照明企业面临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商业化应用推广举步维艰
国家在已经启动“十城万盏”LED节能计划,目前已经有42个城市列入该计划。不过,除了装饰用的LED照明已经逐步普及化外,至今绝大部分的LED通用照明应用还局限于政府示范工程。市场推广难的主要原因是LED照明产品价格过高。由于芯片在LED产品成本中占30%甚至更高,而我国照明级高端LED芯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较为昂贵,造成同等光照亮度的LED照明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对普通的消费者没有较大吸引力。
同质化竞争严重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及主导品牌
中国LED行业企业数量众多,整体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随着大部分LED厂家将产品前期研发和主要模块生产交与方案商,LED准入门槛降低,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国内有1950家LED封装企业,而企业推出的各类LED应用新产品数量不足530件;LED路灯企业超过300家,产品基本处于互相抄袭模仿的阶段。同质化竞争造成价格战硝烟四起,
缺少标杆性的品牌,企业规模难以壮大,行业缺乏公信力。培植龙头企业,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已迫在眉睫。
政府扶持政策与产业发展现状不配套
LED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及省市地区在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的扶持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出台了大量产业扶持政策,并通过应用工程试点工作,引导和扶持推广使用LED照明产品。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带动了我国LED产业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