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造车能成功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苹果造车,也有不少的质疑声。
比如,被誉为“地表最强苹果分析师”的郭明骐(Ming-Chi Kuo)就警告称,iPhone制造商苹果公司计划在2024年生产自动驾驶汽车,投资者应该对此保持谨慎。他表示,市场对苹果汽车“过于乐观”,如果苹果汽车要到2028年或更晚才上市,他不会感到惊讶。他认为该产品最早可能在2025年上市。
郭明骐因准确透露苹果的产品发布计划而闻名,他密切关注苹果的供应链。他表示:“我们还认为,由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仍在发展,现在谈论苹果汽车的最终规格还为时过早。”
郭明骐还表示,苹果可能在人工智能方面远远落后,无法推出具有竞争力的自动驾驶汽车。“我们对苹果汽车最大的担忧之一是,当苹果汽车推出时,当前的(各个)自动驾驶汽车品牌将积累至少5年的大数据,有利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作为后来者,苹果如何克服这一落后差距?”
就像前面交待的,2019年,在自动驾驶技术最为关键的MPD(Miles Per Disengagement)数据上,苹果还落后Waymo很多。而在自动驾驶数据收集上,苹果投入测试的70辆车能力也远远赶不上特斯拉,毕竟在影子模式的协助下,特斯拉有超过100万辆车都在进行自动驾驶的数据收集。
郭明骐表示:“如果苹果汽车想在未来取得成功,关键的成功因素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而不是硬件。”
另一位花旗分析师吉姆·苏瓦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苹果在许多领域进行研发,虽然我们并不意外听到媒体再次讨论它的汽车项目,但我们非常怀疑苹果会生产一辆汽车,汽车行业利润率低得多。”
从苹果入局的“长板”和“短板”来看,其自动驾驶的成熟度、软件生态层面的优质体验、车规级芯片的技术储备、手中较为充沛的资金储备,甚至品牌在大宗电子消费品领域积攒下的耀眼光环,都将成为其开拓市场的筹码。
至于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短板”,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背景下,看起来苹果似乎较为容易解决。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的报告显示,“借鉴特斯拉的成功,我们一直认为,像苹果这样的科技企业要比传统OEM厂商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但是,如果造车只是凭借砸钱、技术、人才,那也太容易了。跨界造车的事情,并不是像随手拿起一个苹果那么简单,无数的历史经验都表明,敬畏之心不可少。
苹果知道难度。只不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苹果寻找智能手机之后的必然,跟当初微软面对移动未来的困境是一样的。能不能成功,都得这么做。
对汽车行业的冲击
未来,苹果市值能否达到3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6万亿元),可能全部系于苹果汽车。
而苹果造车如果成功,对于未来十年汽车行业的冲击在于两点:一是,苹果都造车了,华为还会远吗?二是,苹果造车,那么传统车企怎么办?
先说华为。华为说“不造车,帮企业造好车。”但是,谁都不否认,华为的技术,再发展两年,除了底盘和外壳,其他也都可以造了。这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冲击,不亚于苹果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冲击。
苹果这样的科技企业造车,是特斯拉之后第二波对于传统车企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这种跨界成功的“模范带头作用”,必然会让华为在为期三年的“不造车”承诺之后,再度抢占造车的赛道,传统车企必然噤若寒蝉。这是其一。
一个众所周知的、非常标志性的事件是,此前苹果CEO库克将马斯克拒之门外,只是库克未曾料到,已然解决“生产地狱”困境的特斯拉,会在两年后变得这般强大。2020年,特斯拉的市值超过了丰田、大众等九大车企总和,增加了5000多亿美元市值。而蔚来汽车的市值也超越了宝马集团。
或许当初还是因为苹果有着更大的“野心”,与其收购一家观念不同的车企,背上沉重的负担,不如坚定自我造车的路线。苹果造车,会给国内的华为和BAT带来怎样的示范意义,我们还不好判断,但是苹果造车一旦成功,传统车企的日子会更加不好过,这倒是真的。
最后说一句,之前有外媒消息,苹果有代工的想法,路透社报道,苹果此前曾与麦格纳就生产汽车进行过谈判。再加上苹果此前并无生产汽车的经验,自己贸然建厂还需要很多流程和关节需要打通。那么,代工生产和建立合资车企,算是比较适合苹果的方式了。而近期富士康的动作似乎表明,代工苹果汽车颇有可能。看来苹果自己造车,可能还是个计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