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于2017年7月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针对人工智能提出首个国家级政策,以三阶段进行发展规划,目标于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应用大国。 此份规划针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范畴提出框架,并且针对产业发展、应用领域进行讨论,针对AI领域提出人才计划,期望透过各阶段的目标达成,进而推动下一波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演进,目前在大数据、行动应用、超级计算机、物联网、脑科学等新技术突破、新理论发展与社会经济推进的浪潮下,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中国在过去将人工智能归属于为其他计划里的附属发展项目。 由于进展迅速,前期由「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纳入推广,计划将执行至2018年。 为了能够掌握发展动态、抢得先机,并且成为领导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国,接续计划于2017年7月年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次,并且公布三阶段的发展计划,此次单独将人工智能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显示中国政府对此领域的高度重视。
中国AI政策三步走 涵盖范围更胜互联网+
相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公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涵盖领域更为广泛,且更注重在政府服务与产业应用端。
2020年:中国此阶段发展目标是在人工智能整体技术应用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希望促成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经济成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 加强五大领域基础理论发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 配合硬设备需求同步发展核心零件、高阶设备等。 目标在重点领域全面展开创新应用,聚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 根据产业发展推进,建立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 就部分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初步建立。
2025年:中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应有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达成积极发展。 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广泛运用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与国防建设。
2030年:到此时期,中国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善产业链和尖端产业群。
三大领域支持中国AI发展
中国政府有鉴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与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战略,因此国务院规划此「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围绕在核心技术发展、顶尖人才引进与培育、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推行标准规范等措施, 目标在人工智能发展上掌握关键技术与领导地位,促人工智能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与新模式,成为经济成长新动能。
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布局,设立「1+N」人工智能计划群,结合新技术开发与国家重点项目相互配合。 「1」是指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聚焦基础理论和关键共同技术的前瞻布局。 「N」是指国家相关规划计划中部署的人工智能研发项目,重点是加强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衔接,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应用。 在「核高基」(核心电子零件、高阶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设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支持人工智能软硬件发展。
中国在核心芯片与零组件研发制造及软件开发等方面仍持续紧追,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掌握关键零组件的自制技术与自主生产能力,并且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为国内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的硬设备与技术提供支持, 并且加快人工智能的开发进展与产业应用。
AI发展必须注重在基本理论与硬件支持系统的建立,中国政府希望能够建造适合AI发展的环境,并且就现有的数据数据进行研发,透过建立开放平台与开放程序代码,鼓励各方投入研究开发AI领域的理论与应用, 目标则是在未来能够拓展至产业应用,形成另一波产业升级的动力。 为达成此目标,中国政府除了既有的计划支持外,也配合园区设立与鼓励措施等方式,加快AI发展的推进。
由中国政府领头推动数项产业优先开始讨论标准订立,并且鼓励国内企业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以技术标准「走出去」带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在海外推广应用。 初步针对应用端的硬件插槽、接口等进行规格、检测标准制定,期望能够透过国内的产业技术优势与市场规模,带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未来海外市场的开发拓展,且避免受制于他国标准与技术而产生安全风险。
规划提及将进行相关知识产权与伦理规范的制定,在有一套共通规范标准与道德价值体系下,发展人工智能,保护财产权益,也避免应用的道德争议,并且寻求在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国际规则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