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很多同行和对手想不明白的是,有品牌、有产品的松下小家电业务,在进入中国市场多年来迟迟“不温不火”也不着急。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处在中国市场边缘角落的松下大家电,接下来将走向何方,也是模糊不清。
有梦总是好的,但一直活在梦中并不好。对于松下来说,其大家电,以及小家电业务,最近10年多来在中国市场,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通道之中。拥有产品和品牌,但就是没有办法在中国市场抢占一席之地,只能从海外市场的领导者,沦为中国市场的跟随者。
今年以来,松下正在试图提升小家电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并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成为中国家电业务整合的一个标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一边强化小家电在线上网店的销售比重,借助电商抢夺市场;另一边则强化与线下区域家电连锁商们的合作力度,试图借助中国正在引爆的一轮消费升级热,抢夺高端消费潮。
不过从松下整体的发展战略来看,特别是在加速推动B2C向B2B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空冰洗等大家电,还是美容护理等小家电,早就不在其核心业务范围内。家电已经彻底沦为松下的一块“鸡肋”:市场机会好时就投入、市场机会不好就观望。反正这不是重心,既不能大亏损,但也绝对不会大投入。
松下大小家电业务还有戏吗?
2018年,将是松下创立一百周年的日子。为了庆祝这一节日,松下电器于今年在日本虎之门举办以“Change for the Next 100”为主题的发布会,宣布未来100年的经营战略规划。其中,中国市场将在松下未来的战略规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过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家电品牌,松下在家电消费市场还能重新焕发青春欢颜吗?作为松下战略市场的中国,将不再扮演家电业务主战场,而是新能源电池、车载电子等商用业务的战略高地。
其实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松下,曾一度非常辉煌,巅峰时期占据中国家电市场份额的近20%,如今辉煌难捱已跌至2%以下。尤其随着中国家电品牌强势的崛起,松下家电(消费类产品)在中国的业绩变得令人堪忧。
根据中怡康数据显示,松下在国内冰箱、空调市场排名被挤出前十,洗衣机市场排名仅有第六。而在小家电领域同样未能进入主流,比如为大众熟知的松下电饭煲也由2011年的5.9%下降至2016年的3.7%,由第四名滑落至第六名,今年以来市场份额还在收缩。并没有因为中国高端消费的引爆而增长,这让松下尽显尴尬与无奈。
现在,家电业务因盈利能力薄弱逐渐沦为松下发展中的一块鸡肋。公开信息显示,松下电器2016财年销售额为73437亿日元,相比下跌4%;净利润为1493.6亿日元,同比下降10%。这一业绩将创下2012财年以来的盈利新低。受此影响,4月就任松下电器中国董事长的横尾定显更是将目光聚焦商用领域,如车载电子等领域。
家电早已不是松下的主战场!
尽管在家电市场上越来越萎缩,但松下对中国家电市场仍然充满着期待。在松下电器的规划中,希望“2018年实现销售额133亿元人民币,外资白色家电品牌在中国认可度第一名”。因此在今年4月,松下电器也对中国区业务架构体系进行重大调整,成立更具独立性和灵活性的“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意在整合资源重点发力中国市场。

松下中国的新团队能否找到重振之路?
这一公司被松下视为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其核心就是废除从日本复制过来的坚持了20多年的管理体制,代之以更加适应中国市场变化的管理体制。通过“本地设计、生产、制造”的方式,推动家电业务在华的发展。对于松下来说,这块试验田寄予厚望,但显然只能收获失望,这家公司成立近半年来一直难以在中国家电市场上“施展拳脚”,反而疲于应付内部原有固化的组织和协同。
整个行业也不看好松下在中国家电业务上的这一调整。因为在整个大家电行业,格局已经稳固,以海尔、美的、格力、海信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已牢牢占据了中国家电市场的龙头地位。而且在目前的家电产业竞争层级中,低端市场一向由国产品牌强势把握,中端市场国产品牌也正以中产阶级崛起为契机进行升级换面,即使在高端市场也有了能拿得出手的形象品牌,更何况松下走中高端路线还将面临着卡萨帝、西门子、博世的强势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