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评论:做焊接机器人的多一点是吧?
周朔鹏:是的。国产机器人一般是焊接、喷涂还有搬运的多一些。其实机器人从机械构型上是有差别的,焊接机器人针对焊接工艺要求去设计;喷涂机器人要能防爆,这方面国产机器人做得还不是非常好。
还有一些特种机器人,根据用的场合不同,会有不同的机械构型,但这并不是机器人最核心的东西。他长成什么样已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软件,打个比方,大家都有大脑、四肢,但这并不是人与人之间主要的区别,人和人不同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教育背景、受过的培训不同,也就是脑袋里的东西不同,相当于软件的不同,所以机器人更多的是个软件产品,而不是一个机械产品。你看谷歌在干什么,谷歌收购了十几家机器人公司,而这些机器人公司都是以软件见长。现在有一个叫ROS的机器人操作系统,是一个软件、一个机器人开发平台。不管5年也好,8年也好,最后谁拥有机器人的完整的软件系统开发的能力,谁最终就能赢得这个市场。机器人是一个高科技产品,但是太多的业内人不把他当高科技产品,以为拼拼装装就可以了。
上海经济评论: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周朔鹏:我们常说的机械本体、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五大核心部件构成机器人。其实这里面忽略了最重要的—软件。机器人应该有六大部件,第一就是软件,第二个是它的控制器,然后才是驱动器、电机、减速机这些东西。以库卡为例,库卡的机器人软件是自己开发的,控制器是工控机,控制卡是自己开发的,驱动是德国的力士乐帮它定制生产的,电机是西门子的,减速机是日本的Nabtesco,还有捷克的Spinea,机械本体是自己设计的,机械部件也都是外协加工,然后在松江的总装厂组装到一起。库卡做了什么?软件和整个系统的设计是他做的,控制器、驱动器、电机外包给别人,帮他定制开发,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通用的产品。最关键的系统设计是库卡做的,整个系统完完整整设计好,控制器做哪些控制,哪些功能是驱动去实现的,如何构成这样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在完整的系统设计的基础之上,再把各个部分分开,外包给不同公司去帮他定制,最后自己总装。
国外机器人公司的研发都不在中国,在国内一般就是总装厂和销售公司。从这个角度看,能设计软件、控制系统的公司才能被视为真正的机器人公司,而电机、减速机这些东西都不那么重要,都可以让别人代工,但机械的设计是要自己做的,否则软件没法配套,特别是里面涉及到动力学控制的问题。
新时达所有软件都是自己开发的,有自己的控制系统,新时达有自己的驱动产品,我们没有电机、减速机,因为电机无论国内、国外都是通用的,到处可以买得到标准品,不需要自己做。减速机也是一样,无论从国外买还是从国内买都可以。机械本体是自己设计,最后我们总装。和国外大公司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的研发在这里。
上海经济评论:会不会某一个关键的中间产品让竞争对手卡住,买不到,没有替代的情况发生?
周朔鹏:现在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软件、控制器和驱动器自己开发,不受限制。电机国内到处都是,国外也是敞开在卖,有很多家供应商。减速机以前大家以为会受限制,但还是有好几个供应商,减速机有日本的Nabtesco、住友、Harmonic,捷克的Spinea。国内也有。这样看来,这个产业链基本上已经成熟了,六大关键部件,除了软件和系统必须自己开发外,其他东西没有一个是由一家公司独家供货,或者说是由一个国家垄断的。即便出现极端情况,日本减速机买不到,还有其他的国家在供货,或者在中国就有公司能生产,不管是合资的还是本土的,所以没必要有太多顾虑。
上海经济评论:做机器人这块比较突出的困难是什么?
周朔鹏:现在你看到这么多家的机器人公司,它的控制系统绝大多数都是买了国外的,自己只能做机械部分。在国内,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往往都是能够解决的,但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大家就拿它没办法。还好,我们这儿不缺。软件、控制系统,这些东西还是得自己做的。否则的话,你的各种信号怎么交互,怎么控制,对吧。
靠挖人做不好机器人
上海经济评论:要是百度开始做机器人是不是有很多机会?
周朔鹏:这个也是可能的,因为他在软件这方面是很专业的。但是他需要一些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给他做模型,给他做设计,然后就是说可以通过软件工程的方式去把它做出来,这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从技术本身的角度来讲,这些工作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来做的,而不是说仅仅是写代码、写软件的人可以去做的。
上海经济评论:那国内这块的人才多吗?
周朔鹏:国内合适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国内真真正正做研发的公司其实不多的。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处于核心技术缺失状态。所以在这个领域里面,所谓的高端人才是非常非常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