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优势没落
在众多管理专家看来,日企的失败原因主要是过于依赖长期以来的成功模式,而它们的最佳管理经验早已被西方公司所效仿甚至超越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讨论日本企业管理的语气与现在完全不同。当时,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强国,它的工厂以惊人的高效率生产着高质量的产品,大量的美国经理人飞越太平洋去丰田和索尼“朝圣”。
1981年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是当时最畅销的商业书之一,当时最热门的管理时尚是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连续改进和适时制造——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企业管理方式。
然而,日本企业突然陷入困境,不仅仅是因为日本陷入似乎毫无尽头的经济衰退。在众多管理专家看来,它的失败原因主要是,过于依赖长期以来的成功模式,而它们的最佳管理经验早已被西方公司所效仿甚至超越。
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例,曾经日本产品性价比优势在如今“微利时代”不再是重要原因。由于日本企业集团的生存模式,从材料、生产设备、研发、制造,都由日本企业完成。这种封闭模式可以保证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但在智能设备时代,日本企业的这些优势的边际效用在迅速递减 。
专家指出,苹果等厂商通过外包,成功降低了制造成本。但日本电子企业集团的封闭性,决定了日本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完全无能为力。日本产品的制造,都优先采购上游的日本产品,这已经成了一种固有的体制,一种没人能改变的体制。带来的问题,是成本的居高不下。
而另一方面,日本强烈的平等意识也是阻挠创新和突破的绊脚石。
日本京瓷公司名誉会长、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兼CEO稻盛和夫此前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便直言不讳道,日本的商业环境非常不利于风险企业的成长,简直就是“枪打出头鸟”的典型。而美国早就形成了寻找风险投资,对“出头鸟”加以培育的环境。投资人自己找到创业者说“我为你提供资金”的做法,在美国很普通。虽然这里面也有想通过企业获利自己赚钱的想法,但美国这种培育“出头鸟”的习惯很强。
“在日本,风险企业难以成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嫉妒心。”稻盛和夫表示,“我感觉如果年轻创业者获得成功,企业上市,就来挑毛病、拖后腿的倾向在日本很严重。到处都可以看到嫉妒心。日本原本平等意识就很强烈,厌恶‘出头鸟’的倾向非常明显。”
在稻盛和夫看来,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日本曾经骄傲的数字产业只能走向没落。
管理层不够多元
由于“母国中心主义”色彩,在重大决策特别是全球战略方面,企业缺乏多元化经验和见解,僵硬化的管理体制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桎梏
“升职空间太小,中高层几乎清一色全是日本人。”在一家位列全球500强的日本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胡林灵最近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抱怨道,“现在我正在筹划跳槽,绝对不会再选日企,因为几乎所有在中国的日企管理模式都是相似的。”
业内人士也指出,日本企业近年来确实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策略,日本企业管理结构缺乏多元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做得不够。与欧美跨国企业相比,日本跨国企业具有明显的“母国中心主义”色彩,高管成员几乎清一色是日本人。因此,在重大决策特别是全球战略方面,企业缺乏多元化经验和见解,僵硬化的管理体制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桎梏。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J·斯图尔特·布莱克也指出,日本企业虽然已经在美国、欧洲开设工厂,拓展海外市场,却疏于管理层的多样化,管理结构远未全球化。
据调查,欧洲公司的高管78%是本土人士,美国大约是82%;而日本企业的高管99%是日本人,日本跨国公司的高层里往往一个外籍人士都没有。
“这导致公司在作重大决策,特别是拟定全球战略时,没有人能给战略注入与众不同的他国观点。甚至日本企业驻外子公司的高层也多是日本人,公司的直接报告都由日文书写。其实,日企完全可以直接引进外籍管理人才,但至今它们仍没这么做。”J·斯图尔特·布莱克如此指出。
J·斯图尔特·布莱克作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领导力、战略、变革、全球化、人力资本等,在管理类杂志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在他看来,日本的经验提供了不少值得深思的教训,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企业以及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应该确保领导层的多样化。
“在同样的教育、文化、语言背景下长大的人会有相似的想法。只有新的与众不同的人才,才能给公司提供新思路。在本国成长、壮大,最终成为成功的出口商,与扩张到海外然后整合全球资源成为一家跨国公司,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J·斯图尔特·布莱克指出,在国内,标准化生产能够帮助公司降低成本,从而以低廉的价格实现出口,进入海外市场。但是标准化在公司的全球扩张中却不太起作用,因为全球各地的人们想要的东西不可能完全一样,公司必须调整产品。
其次,公司在国内管理员工的手段也不适用于其他国家。各国的人各有特质,国内的管理技巧、激励方式不一定会起作用,公司必须因地制宜改变管理风格。
J·斯图尔特·布莱克借日本单一的管理模式告诫其他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必须积极培养拥有他国背景的领导人。”目前,巴西、印度、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高管依然主要由本土人士担任,很少有外籍员工能进入管理层。因此,为了避免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水土不服,这或许是这些公司当前最应该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