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权威工程咨询机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曾组织业内权威专家进行独立评估,认为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采用我国自主专利技术,技术来源明确,产品和工艺技术方案先进,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方案成熟。
当前,太阳能电池的两种主要技术是薄膜和晶硅。晶硅电池技术门槛较低,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与之相比,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能耗低、回收期短、无毒无污染等优点。晶硅电池在生产过程中,为将硅材料制成适用于电池的硅片,需要消耗相当多的电能。据有关专家测算,在我国中等光照条件的地区,安装一个1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约为120万千瓦时;而1兆瓦的晶硅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耗电300万千瓦时以上,也就是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方可回收平衡其自身的耗电量。而非晶硅电池的耗能回收期仅为1年至1年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另一优点是可以降低97%的硅原料使用,更加绿色环保。
资源政策双“诱惑” 50光伏企业河源“掘金”
来到东源县顺天镇一个山坡上,记者看到:由一排排整齐的光伏电池板组成的方阵在阳光下傲然挺立,一组组闪着金属光泽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划一,尽情地吸收着金色的阳光,并源源不断地输出电能。
这里是已经投产的国华河源光伏电站。该电站由广东国华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一期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利用山坡面积8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为8.1兆瓦。该项目于去年6月开工建设,仅用了1年时间就顺利竣工投产。 据介绍,该项目总计安装了33748块太阳能电池板,年均发电量约1000万千瓦时。
广东国华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令钢十分看好河源光伏产业得发展前景。他说:“河源的日照资源非常丰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投产后,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所需的电池板等主要设备就可在河源本地采购,这会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吸引更多资本参与到河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中来。”
与国华一样看好我市光伏产业的还有河源市中晶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河源市中晶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市第一家正式投产、出产品的新能源企业,首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2亿元,达产后将达到40亿元,年纳税额可达2亿元。
该公司总经理简涵清说,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家对发展新能源的重视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预计今年全球光伏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河源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已是众所周知,而更吸引新能源企业‘抢滩’河源的是河源市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四新’产业的政策。” 简涵清说,正是在政策与资源的双重感召和“诱惑”下,他们最终决定移师北上,扎根河源。
如今的河源,光伏产业的集聚效应愈来愈凸显——投资210亿元的汉能(河源)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即将投产,全面达产后产值将超百亿元;总投资3.2亿元的中晶太阳能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投产,预计今年年销售额将达12亿元,整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40亿元左右;此外,旗滨集团、南玻集团等一批光伏产业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
这一切都昭示着河源的光伏产业迈入“金光大道”。 据统计,我市与光伏产业光电领域相关的电子信息企业已超过50家,他们纷纷“抢滩”河源,“掘金”太阳能。
利好政策“滋润”,我市光伏产业前景乐观
我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力争在2015年,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达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50亿元,年均增长90%,培育出产值超10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两家以上,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基本完善;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达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培育出产业层次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航母”。
对我市光伏企业来说,最近政策层面上的利好消息不断。我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顺利入选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市确定重点扶持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中标”;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对光伏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予以明确规定,这将对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构成长期利好,给受制于欧洲补贴政策的国内光伏企业带来阵阵暖意……
专业人士认为,有关光伏产业的各种政策密集推出,将使世界光伏行业全面进入“中国时代”。首先,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终端需求将大幅拉升。目前,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出货量超过全球50%以上,但光伏电站装机量不到全球的5%。随着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的推出,光伏电站装机量在未来将迅速增加。其次,光伏系统制造安装中国化和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中国化的发展,也将使光伏行业进入全产业链中国化时代。同时,行业洗牌将使产业竞争格局出现变化,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将更为重要,规模化的兼并收购会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