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汹涌而至的机器人时代,亦有人充满担心,担心那将是一个机器人与人抢饭碗的时代。但国际机器人联盟一份报告表明,机器人在工业的广泛应用,反而会促进工人就业。而李峥则认为,机器人的应用甚至会使留下的工人获得更高的平均工资。“比如以前一个工人一定时间内可以生产1000件产品,现在他操纵的机器人可以达到1500件,虽然每件产品的报酬降低了,但合计的工资报酬更高了。”
与之相伴的,是更多的员工将担任技术工人的角色,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维护管理工作,学习操作技术。“培训的任务由此变得更重了,但是人数变少了。”
但ABB公司(上海)机器人研发中心总监张晖认为,劳动人口的减少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越来越多的90后乃至00后成为中国劳动力的主力时,他们的诉求已经与父辈大不相同。“我们做过调查,70后打工者主要目的还是挣钱养家糊口;但是90后的自主意识更强,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首先要能让我自己Happy起来。”这一点李峥也深有体会,他发现一些年轻员工会以自己有能力操纵机器人为荣:“现在我操作的是机器人,我已经是技术工人了。”这种心态或许为未来机器人与中国新一代工人的和谐相处,埋下了健康的伏笔。
“过去的经验表明,制造业对机器人的应用总是会带来极快的投资回报以及颠覆性的对产品质量的改进。这在不管是汽车制造业还是其它行业,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都是得到了证明的。”国际机器人联盟IFR(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副总裁Arturo Baroncelli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
继承制造业传统
回顾公司自动化改造的道路,雷柏制造中心总监邓邱伟连连称,“我们很幸运。”他认为雷柏的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正好踩对了制造业转型的“痛点”,才顺利实现。“我们正好碰到了这个时间点。如果早几年,这件事肯定做不成。”
这个痛点是指,中国制造业正处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临界点上:从1999年到200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从1999年550台发展到2008年超过3万台。甚至在全球经济陷入一片萧条的2009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却逆势而上。根据IFR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从2010年5.2万台增长到2011年7.4万台,实现了42%的年增长。
这一时间点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在2009年世界范围内电子制造业的机器人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汽车制造业;而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电子企业开始大规模运用机器人。
张晖博士说,大规模应用机器人代替人工的领域不外乎下面三种情况:
首先是对精准度要求极高的行业,用机器人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次品率;其次是工作环境对工人健康有害的行业,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去完成那些有损健康的工作;最后是人力成本极高的国家或领域,使用机器人可以把人力成本降下来。
而目前上述三条都与中国电子制造业的情形吻合,使得中国电子业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条件已经成熟。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正日益成为机器人制造企业的投资热地。ABB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正在持续扩大产能来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
与此同时,一批本土机器人制造商也正不断涌现出来。今年4月份,与雷柏新工厂投入使用的几乎同一时间,科技部针对机器人领域发布了《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同时,将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任务。
不过,制造业巨头例如富士康并不甘心在机器人时代被他人控制,而是热衷自己制造机器人。但是在张晖看来,“百万台机器人”的说法更多像是一个口号,没有实现的可能。“目前全球的机器人产量只有18万台。”
目前,中国已经有机器人生产企业100多家。但比起国际上那些成熟的机器人制造商如ABB、FANUC、KUKA等,技术上仍有差距。其主要问题是缺少关键部件研发能力,机器人的主要零件如马达和控制器都要采购;另一原因是国产机器人的精确度较差。“我们ABB的机器人精确度可以达到10微米,这是国产机器人目前无法做到的。”张晖告诉记者。“目前摆在国内电子企业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往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如东南亚、印度甚至非洲等地方迁移;另一条路就是大力发展自动化,用机器人代替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