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表示,日本地震及核泄漏是光线光缆一线企业业务好转的原因之一。地震及随后实施的限电措施严重影响该国企业的生产运营,导致原本就严重依赖进口的光纤光缆主要原产料光纤预制棒,供给更加紧张,有生产光纤预制棒能力的一线企业得到了优先供应权。
但是这种业绩上的高光,并不能掩盖在光通信上游市场上我国核心技术缺失而导致的行业困境。
“虽然我国光纤光缆需求旺盛,光纤需求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核心技术光纤预制棒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面对现在光纤光缆行业的供不应求现象,耿岩指出了其中隐藏的问题。光纤预制棒的制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光纤和光通信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光纤预制棒技术是制作光纤、光缆的重要基础材料,被誉为光通信产业的“皇冠上的明珠”。光纤预制棒的国产化、规模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武汉邮电科学院原副院长毛谦表示,在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产业链中,按利润分配的比例是7∶2∶1,而在光纤预制棒中,棒芯与包层的利润比例是4∶6。由于我国生产的光纤预制棒包层成本高,再加上主要原材料需要进口,因此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光纤预制棒。
国内一些企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已有了自主研发的光纤预制棒投入生产。2010年,亨通集团研制出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将光纤预制棒刻上了“中国印记”。美中不足的是目前产能只能自给自足,对于我国仍有一半以上光纤预制棒靠进口的局面尚没有带来直接的改变。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光纤事业部副总经理蒋小强曾担忧道:“我国光纤光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新产品、新工艺总体上讲还未摆脱被动跟随的局面,外方通过光缆光纤预制棒,源源不断地从我国获得了高额的利润。”
“即使光纤预制棒自给自足了,人家还是能卡住你。”毛谦表示,“制棒、拉丝所需的一些主要原料和气体主要还是依赖进口,许多制棒企业的控股权也还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这些都使得国内企业在制棒、拉丝方面的话语权不强。”
针对这种状况,相关专家呼吁:我国企业之间应该要加强联合,共享利益,在消化引进的光纤预制棒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主要光纤预制棒生产商的合作,提高工艺水平,争取在“十二五”末实现光纤预制棒自给以及装备国产化。
除了在光纤预制棒领域的研发,近年塑料光纤成为新的热点,但在通信网应用上离实用尚有差距,在车、船、军事、计算机室内联网等特殊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光子晶体光纤方兴未艾,用来做器件或特种应用有优势,但能否替代标准光纤尚无定论。
由此可见,我国光纤光缆行业“革命尚未成功”。
光器件桎梏
如果光纤光缆算作整个光通信产业链的基础,占全产业链总产值70%以上的光器件可以被称为光通信产业的心脏。
随着我国光通信市场的持续升温,光器件产业投资不断扩大,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光器件企业。面对全世界最大的光通信市场,国内企业却只能在低端领域施展拳脚。相比于大多数国家,我国拥有完整的光通信产业链,但核心的光器件却依然靠进口。
在光器件领域,我国大而不强的现象更加突出。
“我国光通信从应用水平来讲和国际差别不大,甚至有些地方还领先,但从研究和产业水平来讲应该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无论是光无源器件还是光有源器件,高端的关键芯片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使国内的高端器件生产受到严重制约。”毛谦说。
耿岩对记者表示,我国光器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单一,产品老化,散件组装,缺乏创新,许多地区投资光纤连接器,光分路器成了重中之重。由于重复建设,规模分散,低端产品供过于求,国际市场竞争乏力,使许多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2011年初,中国电信发布了“光网城市”战略,中国联通也启动了FTTH工程。一石激起千层浪,行业内所有的企业都迅速转型,能生产ODN(基于PON设备的FTTH光缆网络)无源器件的都在扩容;不能生产的纷纷通过并购、建厂等方式参与进来。
但是大多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市场很容易饱和。大部分厂商只能靠频繁打价格战来保证市场份额。
国内某厂商的工程师曾表示:“我们每次采购一些器件的时候,总希望能尽量多地使用国产的产品,但大多都在技术评标的时候放弃了。”
李芳分析称,虽然国内光器件企业劳动力成本占有优势,模块的制造工艺也已经较为成熟,但由于不掌握上游光芯片的核心技术,国内厂商无法提供满足需求的光芯片,光器件模块制造企业只能购买国外厂商的产品。而在光器件产业链的上游芯片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就成为光器件模块企业成本难以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