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的角度看,电动车价格太高是造成市场窘境的关键原因之一。以比亚迪e6为例,高达36.98万元的售价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市场反应看,除了政府采购订单之外,e6在私人消费市场基本还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如何快速降低电池成本,是摆在所有电动车生产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于电动车安全性的顾虑也成为消费者普遍观望的理由。不久前,爆发在通用电动车Volt身上的电池起火事件,引发了业界对于电动车技术成熟度的广泛讨论,而在此期间,市场上不时有电动车出现严重故障的信息曝出,这显然会给消费者在选择电动车时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屏障。
当然,电动车推广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具备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部门出于投资风险考虑,使得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极为缓慢;而电动车的大范围推广显然又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矛盾显现的同时,电动车的发展前景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此外,由于《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是由中国一些本土汽车企业参与制定的,因此有人认为这将为自主品牌企业的电动车发展带来利好。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本土汽车企业在电动车研发方面,基本掌握了整车控制、动力系统匹配与集成设计等关键技术,但在纯电动汽车产品的可靠性、先进性以及工程化能力上,仍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产品。”这也就意味着,当中国电动车市场真正进入商业化阶段之后,如果没有其他保护性政策的出台,这块市场势必还将重蹈目前传统能源车市场被外资牢牢把控的尴尬局面。
由此可见,电动车“国标”的出台,还仅仅是中国要加快电动车发展的一个信号,真正的市场化运作仍需要时间。而且,对自主品牌而言,尽快在此期间掌握和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才是重中之重,而不是“应景”式地匆匆推出电动车产品。
电子发烧友网编辑评论
据电子发烧友网观察分析, 由于电动车价格趋高对老百姓吸引力有限,电动公交得不到更大应用,电动车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计划也日趋模糊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呈现“政府热,市场冷”的怪象。到底该如何突破该瓶颈?据电子发烧友网高级分析师David分析,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修订完善电动车相关法规,鼓励相关企业投入资金对电动车自主研发,并制定加大补贴政策力度,引导产业发展。其次,制定相关电动车标准也是重中之重,充电设施以及接口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统筹规划,推动行业标准统一。最后国家电网建设的充换电站的应用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随着电动车“国标”的出台,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场“填补空白”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