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品90%以上靠外需,市场竞争中缺乏内部协调
5月18日,第六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展览会在上海闭幕。德国、美国等厂商都不遗余力地向中国光伏行业宣传推广最先进的技术。专家指出,他们想要在中国实现市场化、产业化。
“产业优势是中国特有的,现在很多西方光伏技术都要拿到中国实现产业化。”周浪说,“德国光伏技术商QCELL的技术力量很强,产品技术和效能都很高,但有技术没有载体。世界上很多高端光伏技术都在中国落地生根,有些研发成果在20年前就在实验室诞生了,到这两年才在中国实现了应用和产业化。”因此,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来占领技术高地。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我国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但是,这样一个有技术优势又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近年来却总是受制于人。除了这次美国的“双反”调查初裁,去年6月以来,德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就曾让我国光伏企业大惊失色。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巨大,但产品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太强。”周浪说,“在国外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国内产业更是一盘散沙,缺乏权威的行业协会居中协调。”
据初步统计,我国光伏产品90%以上是出口。为什么国内市场一直没有做大?专家认为,光伏产品过去一直很昂贵,在人们观念中属于奢侈品,所以在国内市场使用很少。现在光伏产品价格便宜了,应该改变观念大力推广和使用光伏产品。因为光伏产品是绿色清洁能源,能有效解决碳排放、污染问题。
光伏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开拓国内市场和商业模式创新很关键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周浪说。美国发动“双反”更进一步说明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确实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地。
如何规避美国贸易壁垒给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不利影响?无锡尚德表示,可通过其中国以外产能,每年向美国市场提供数百兆瓦不受这些惩罚性关税影响的光伏产品,以规避“惩罚”。
“其实早在去年美国的 双反 调查立案前,尚德就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张建敏说,由于此次征收的反倾销关税是针对在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非中国生产的光伏电池和其生产的光伏组件则不在此征收之列。“因此,全球化是非常重要的。”张建敏说,尚德电力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国际化,公司早已实施了全球化的采购、生产、研发等运营策略,运用国际化的供应链运作来应对“双反”调查和可能产生的高额关税。
英利绿色能源集团去年美国发货量超过200兆瓦,占当年组件发货量的15%,今年美国市场预计占年发货量20%。为应对美方发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表示,一是积极参与国内光伏企业的联合应诉;二是开拓国内市场,去年国内市场销量比上一年增长两倍,今年仍将保持大幅度增长;三是继续加大创新力度,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光伏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发展非常重要。”彭小峰表示,国内市场要尽快强大起来,要更多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如印度、中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同时,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光伏产品的应用,增加光伏产品在各方面的应用和技术创新。江西赛维曾在美国收购了一家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业务就是为美国消费者提供各种太阳能设计服务及后续技术指导、电站建设、电站管理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