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1,真的过得好快,也真得很不容易。车企以不同形式迎接“碳中和”大政策;也在汽车“芯片荒”中煎熬,交付断档之际却也有产销登顶……
2021远比2020要更加刺激。
如题,尽管当下只是L3+,还是把它称为“自动驾驶汽车”,其实无人驾驶汽车意思也是一样,但还远没有达至“智能网联汽车”的阶段,因为现在车企玩的还主要是单车智能。
这里,就顺着时间先后捋一下2021自动驾驶汽车大事件,可谓喜忧参半。
富士康与车企的“爱恨情仇”
苹果和特斯拉的爱恨情仇仍在继续;富士康和苹果继续上演相爱相杀……这也没耽误富士康“一女许配多家”,上半年就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协议。
1月4日,富士康与拜腾汽车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速推进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制造工作,争取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量产。1月22日,合作进程戛然而止,皆因拜腾资金不足,才倒在了投产前一天。
上半年,富士康又先后与吉利、Fisker等国内外车企合作,更曝出将自己造车。
1月13日,富士康与吉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成立合资公司涉足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富士康还与国外车企达成了一些合作协议。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广种“博”收是其不二法门,这种“爱恨情仇”也将继续上演。
小米扫货式投资像不像恒大?
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涉足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小米否认了5年的造车“谣言”终于尘埃落定。
官宣造车已经过去8个多月,小米造车进度如何?三季报中,小米表示目前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顺利推进,团队已超过500人,智能电动汽车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即使雷军选择了最快的推进速度,也要3年时间。
目前,小米围绕电池、自动驾驶技术、汽车芯片等核心环节的投资正在展开,不断完善其汽车产业链。小米投资了几十家公司,都跟造车有关,包括:4家激光雷达;自动驾驶(黑芝麻智能、云途半导体、晶视智能);新能源(珠海冠宇、中航锂电等);整车制造(浙江孔辉、奥易克斯、海之博电子)。
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同,小米没有选择代工模式,而是选择了难度系数升级的造车模式——自建工厂,这是更高的挑战。我们希望小米真的不是恒大。
特斯拉被维权故伎重演
4月,上海车展,女车主车顶维权“特斯拉刹车失灵”激起千层浪,令特斯拉安全问题成为公众热点。此后,双方就“数据是否完整”、“数据属于消费者还是厂家”争论不休。女车主起诉特斯拉索赔5万并书面道歉。
8月,车顶维权事件还未全部厘清,女车主收到了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寄来的诉前调解意见征询书。特斯拉要求其主赔礼道歉,并赔偿名誉权损失500万。
无独有偶,2019年8月购买的Model S二手车仅使用两个月就多次维修,之后车辆突然瘫痪,电门、刹车全部失效。车主维权历时755天胜诉“退一赔三案”,并已收到部分款项。9月,特斯拉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要求公开赔礼道歉并索赔505万元。
在中国还是保留了公关的特斯拉,是不是在有意而为之?
上汽集团虚晃一枪
6月30日,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上汽“不能接受”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此言一出,公众哗然。
市值跌破净资产的国内最大汽车集团,凭什么嫌弃外来的“灵魂”?陈虹解释说:“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体。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毫无疑问,对于智能汽车来说,自动驾驶是核心竞争力,谁的自动驾驶技术最强,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上汽的想法是所有车企的共同愿望,无可厚非。但商场非常复杂,上汽不想与第三方公司合作,以免受制于人,像北汽、广汽、长安那样;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有自己的骄傲和自信,对自身的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很有信心,还有尊严的问题。
不过,从2016年的荣威RX5开始,阿里巴巴一直是上汽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去年还联合推出了智能高端电动车品牌智己汽车。
另外,荣威RX5的热销是因为有阿里技术和斑马智行系统,而上汽自身的最大技术是蓝芯动力,但在国内并非真正最强。名爵、荣威还是靠自主品牌的性价比老路,溢价并不高。在新能源汽车布局和电池研发方面,上汽都逊于比亚迪,智能技术也不如小鹏、蔚来。
在智能电动车汽车这条赛道,过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一定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