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成立的第二个十年开始吹响了全面进军高端市场的号角。8月10日的发布会上,小米不仅拿出了搭载屏下摄像头的MIX4手机,更豪言放出“拿下OLED 电视中国市场第一”的目标。从产品角度看,小米这次推出的一系列OLED电视确实有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价格方面更是给人惊喜,77英寸价格19999元,首发价则为16999元,不仅取代索尼77A80J成为目前国内市场上售价最低的77英寸OLED电视,价格甚至低于许多定位高端的75英寸液晶电视以及搭载了MiniLED技术的液晶电视产品。与此同时,小米还推出了两款隶属于小米电视数字系列的OLED电视,55英寸价格4999元,65英寸价格6999元,进一步刷新了国内市场OLED电视的低价。
高端之路稳步向前 小米OLED电视矩阵不忘性价比初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77英寸OLED电视采用LGDisplay2021年新一代OLED面板。作为整体模组出货的产品,OLED面板对于电视画质的影响相比液晶电视更加显著,而这代面板是LGD在WOLED技术层面时隔多年的重要升级,通过对垂直蒸镀工艺技术、结构的升级,新增了绿光发射层同时改进工艺材料,让有机发光材质能够在更高的亮度下拥有更长的寿命,不仅提升了面板的瞬时峰值亮度,而且对于困扰OLED电视实际观感的ABL问题也有不错的缓解。
根据公开消息,目前中国市场上采用LGD2021年新款面板的只有LG和索尼,且仅用在各自的旗舰型号G1与A90J上。根据实测数据显示,采用新面板的OLED电视峰值亮度都在1500尼特以上,且高亮度下的色域收缩问题也明显减轻。小米在77英寸OLED电视大师上采用该面板,无疑是将其产品定位为OLED电视旗舰,而2万元内的价格更是让产品性价比尤为突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米真能扶持国产OLED产业?
此前,针对小米推出的高性价比OLED电视能不能“扶持国产OLED产业”的争论甚嚣尘上,支持者认为小米凭借目前的规模优势,将显著提升OLED电视渗透率,从而带动整体产业的扩张;反对者则认为在目前国产供应链亟待成熟的背景下小米选择“投靠”LGD,事实上是一种“买办”行为,不利于国产OLED产业发展。
在笔者看来,反对者的声音虽然看似“独立自主”,但却是一种立足于技术本身的狭隘视角。对于彩电行业来说,从来技术就不能够抛开市场单独存在,否则等离子也不会迅速败给液晶电视了。反对者的观点,从各个角度都站不住脚:
第一,尽管现在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在内的面板厂都针对OLED面板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并逐渐成型;尽管以LGD面板为代表的WOLED技术在业内并不是最为先进的、也存在着高亮度下的色域损失等先天问题;尽管小米素来有着“成熟技术整合”的名声在外——但放眼当下,不管各厂商实验室中的技术有多么先进,画质相比WOLED有多么大的提升,能够实现稳定、平价供应的面板厂商依旧只有LGD,用小米现在的产品指责行业未来的技术趋势,毫无道理。
第二,技术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和市场构成一种循环,大致可以总结为——新技术-产量低-价格高-尝鲜者购买-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高-价格降低-更多用户购买-占据市场主流——这样的过程。以OLED电视为例,2013年9月14日,LG推出的首款55英寸价格高达59999元,而在仅仅八年之后,55英寸的小米电视6 OLED版价格仅为4999元,甚至低于不少同尺寸液晶电视。八年时间,OLED电视的价格跌了十二倍,在这背后的,是OLED电视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2013年,全球OLED面板出货量仅有20万片,而到了2020年,LGD广州厂投产,当年OLED电视仅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就超过370万台(奥维云网数据),全球出货量则突破千万。这个趋势并不仅为WOLED所独有,优秀的技术也并不意味着昂贵,不管是QD-OLED、AMQLED、甚至是打印OLED,只要它能够被消费者认可,那么价格就会在市场规模的带动下快速到达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区间,甚至低于一些市场不认可的落后技术。
第三,小米电视6 OLED版搭载的“LGD特供”的低端OLED面板,但这并不是“劣币驱逐良币”:恰恰相反,这正是市场规模扩大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正如当年的昙花一现的RGBLED背光一样,技术永远是为市场服务,一旦技术代表的生产规模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改良版(或者叫做妥协版)的技术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行业主流,而不是相反的让市场去迁就技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60Hz面板的诞生,也是OLED电视产业链逐渐成熟的一个标志:在此之前多年,OLED产品无分高中低端,在核心零部件上采用上游厂商相同的模组,使得不同厂商不同年份间产品的差异只能通过芯片性能、音响效果、调色倾向等附属功能来呈现,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百花齐放,让不同的产品拥有符合各自市场定位的OLED面板,将是未来OLED电视——若有可能——彻底取代液晶电视,占领市场主流地位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