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生活已经离不开?
贴近皮肤表面,可以实时监测人体心率和情绪波动情况的传感器;隐藏在头发里,可以和神经相连的“头戴脑机”;相貌平平但可以随时随地扫描周边环境的智能眼镜……
放在以前,以上这些场景可能只存在于电影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场景已经可以在我们生活中完全实现。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耳机为主要产品形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为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那么在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个市场又会如何继续发展呢?
商业消费级智能可穿戴设备领跑市场
从应用领域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商业消费级和专业医疗级设备。商业消费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多用于日常健康生活的监测使用中,如监测运动量、心率、呼吸等,最典型的代表产品是智能手环,如小米运动手环,用户群体以健身爱好者为主;专业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有智能云血压仪、心率血氧探测仪、智鼾垫等包括监测和治疗慢性病类型的医疗设备,多供以医疗机构使用。
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来看,商业消费级设备为市场的主流产品,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但从市场规模的增速来看,商业消费级设备虽然在前几年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这两年的增速明显放缓,较专业医疗级设备更低,这也是由于中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对专业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预计到2025年中国专业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36.0亿元,复合增长率可达21.9%。
由于居民对于健康的关注意识不断提升,以及行业技术的不断优化创新,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未来还会有良好的市场增长空间,但是受2020年以来的疫情影响以及行业洗牌因素的影响,预测其总体市场规模增速将会放缓。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41.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约17.9%。
技术环境助力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持续发展
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进步,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及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上游,涉及各种软硬件供应商。其中,硬件设备种类多样,包括各种传感器、芯片、电池、通讯模块、显示屏、外壳材料等,其市场较分散;软件设备通常有数据分析系统和操作系统。
传感器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硬件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像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耳机这几个消费级智能可穿戴市场的主流产品,所应用的硬件传感设备就是较为简单的运动传感器、环境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而在专业医疗级市场,各类较为复杂、精确的生物传感器被应用于各项可穿戴医疗设备中,对其传感技术的要求更加高。
在软件方面,数据分析系统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后台软件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数据存储与分析的功能支持,帮助中游企业完成数据累积和数据生态打造,数据服务帮助企业打造了核心竞争力。可以说,目前消费级智能可穿戴市场之所以能够被互联网手机大厂主导,正是由于这些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和数据服务能力非常强,具有绝对行业优势。
此外,5G技术的实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目前,5G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容量较大、延迟性较低、网络均匀性较好。5G移动网络的应用不仅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独立完成人体的监测和数据的分析,并且可以与云端互通,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于数据的分析更加精准及可靠。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具备数据采集和智能运算能力,5G网络将支持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即时高效的互联,为智能设备的多场景应用创造更多可能。
物联网背景下,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将向细分化、垂直化市场发展
1.前沿拓展:主流商业消费级智能可穿戴设备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前主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为智能手环、手表、耳机,这些市场的竞争激烈,市场趋于饱和,而其他产品形态和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市场鲜少。以华为、苹果、小米为第一阶梯的互联网手机厂商,瓜分了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约六成的市场份额,三家设备单季度出货量均在500万台以上,遥遥领先其他行业玩家。但是同时,主流市场产品基本相对独立,应用范围相对单一,未来可发展的市场空间有限。
2.企业未来发展:行业出清、深耕垂直市场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可穿戴设备成为智能设备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未来应用场景将扩大化。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商业消费级产品形态单一,主流产品市场份额占到98.7%,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必然会有一批企业因为市场同质化的严重现象被出清,行业将持续洗牌。所以寻求细分领域中功能性更强的新型产品将成为企业自救的核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