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晚间消息,对于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来说,一系列事件让它的2020年意义非凡。无论是iPhone 5G搭载高通芯片,还是与华为达成许可协议,高通在排除险阻后正重返增长轨道。
近期,高通发布了新骁龙888 5G旗舰移动平台,让这家企业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5G和AI相结合将影响未来人类生活与众多行业,下一个重大技术变革即将到来。那么,5G发展长期的目标又是什么?一切变革从何时开始起源?……
近日,新浪科技采访了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和负责高通多媒体技术研发的工程高级副总裁Gil Sih。
触达千行百业至少历经10年
“高通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660亿美元”,在孟樸看来,高通推动了每一次行业内的重要变革,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无疑是5G。首先是创新,在2020年,高通骁龙X60问世,支持全球动态频谱共享以及载波聚合,此外备受关注的骁龙888 5G移动平台,成为了今年智能旗舰的新标杆。
他还透露,目前有超过700款搭载高通解决方案的5G终端已经发布或正在开发中,覆盖智能手机、PC、CPE和物联网终端等。
除创新外,合作一直是高通公司的经营理念。他认为,高通不做终端产品,而是专注于技术和芯片等产品,因此“没有合作伙伴的成功就不会有高通的成功”。3年前,高通联合合作伙伴在京发布“5G领航计划”时就提到,高通的目标是在全球实现5G商用的时候,每一个商用国家和地区都能够看到中国厂商的身影。2020年7月,高通还联合中国移动、中兴通讯等20多家企业倡导发起“5G物联网创新计划”,旨在加速终端形态创新、生态合作创新和数字化升级创新,“未来还将持续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和行业协作推动5G发展”。
孟樸预测,5G有彻底改变社会的潜质,但从智能终端领域触达千行百业,可能将历经10年甚至更长时间。
中国影响产品定义甚至命名
去年12月,在一年一度的高通骁龙技术峰会上,骁龙888正式发布。高通官方解释了为何这代芯片的命名为骁龙 888 而非骁龙 875:原因是在中国,888 是一个非常幸运的数字。很快,OPPO、vivo、小米、中兴、索尼、联想等,将成为首批搭载骁龙888 5G移动平台的品牌。
孟樸认可该说法。他表示,在高通全球业务中,中国客户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国客户和团队对我们的产品发展、产品定义和产品命名有着重要影响。“近几年,我们的观察是中国厂商越来越注重品牌建设和品质提升。因此, 我们一直通过骁龙移动平台,助力中国厂商实现品牌化、高端化的策略”,他强调,高通想让5G惠及更多人,不仅是智能手机,还有移动热点、CPE、5G PC,XR等更多终端品类,这些将为中国厂商带来巨大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终端设备并非5G的全部。5G的长期目标是提升生产力从而造福人类,“未来,视频通话将成为通话的首选方式;办公场景和家庭环境的融合将持续深化;绝大部分上市新车将具备网联功能;数字化支付生态系统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当下竞争将更加激烈
毫无疑问,2021年的5G已经进入关键年。在工信部的《5G发展2021展望白皮书》中披露:预计2021年四大电信运营商将持续加大 5G 网络投资力度,预计将是 2020 年的1.5到2倍,2022年5G基站建设将会达到高潮。
站在当下回望,通讯从1G到5G,经历了无数次变革,高通作为一家不造手机的厂商,又是如何赋能手机和通讯业崛起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Gil Sih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人物之一。他是高通多媒体技术研发的工程高级副总裁,在高通工作了29年,曾亲眼见证了智能手机的技术变革。
“当时的通信服务极其昂贵,用户数量极少”,虽然时隔久远,但1G给Gil Sih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1G蜂窝手机面试,每个通话用户仅分配一对30 kHz频段,由于频谱使用效率低,电话系统的用户容量十分有限。
设备笨重且昂贵,噪音干扰明显……这些都成为了1G通讯的弊端。不过,人们对连接及数字化的渴望,却与日俱增。
2G时代,通信行业决定向数字无线系统迁移,并提出时分多址的TDMA方案。它把每个无线信道分成三个时隙,将容量有效提升了三倍。当时,高通提出了一个新的数字化替代方案:CDMA。但在当时,这一方案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许多怀疑者认为,CDMA技术根本不可行,或者其实际应用过于复杂。
Gil Sih回忆,当时高通的七位创始人之一Klein Gilhousen,曾撰写了影响深远的备忘录,对比分析了CDMA的优势。1989年11月7日,高通进行了CDMA技术演示,展示了两个蜂窝基站之间的软切换,它证明了CDMA技术切实可行。最终,CDMA方案得以标准化并在2G网络实现商用部署,“自那以后,在后来的3G、4G蜂窝通信网络演进中,高通都扮演了技术研发领导者的角色”。
在3G和4G的基础上,高通还贡献了多项关键技术,促进了5G标准的Rel-15和Rel-16版本的形成,推动了5G演进。
不过Gil Sih坦言,如今高通依旧在面临着众多竞争,“现在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每个参与方都已认识到无线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的价值,并尽全力让这些技术纳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