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归国创业 开启科技创新的孤独之旅
科研创新创业没有捷径,尤其在二三十年前,这条路更是少数人的孤独之旅。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各产业百废待兴,大量的技术和设备成套引进,虽有市场但没有核心技术,正常情况下,应先设计产品而后研发设计产品内部的零件,而彼时,国内只能依靠国外已有的零件来设计自己的产品。
认识到发展关键核心零部件是彼时国内市场亟待解决的“痛点”,1996年,李晓雨成为首批海外回国创业的创业者之一,起点就是核心磁性器件的研发生产,但当时国内企业真正关注技术的并不多,核心技术创新更无从谈起,创业之初的青岛云路很难找到技术合作对象。在同领域国内形单影只的困境下,他带领云路攻坚克难,在磁性器件领域获得成功,从零起跑发展至今,先后实现中国微波炉、变频空调等家电磁性器材的进口替代,并在此领域连续超10年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走出“舒适区” 踏上材料行业的荆棘之路
21世纪初期,国内很多材料技术受制于国外,没有自主核心材料技术,磁性器件也难以做的更强。2007年,在深耕磁性器件领域的第11个年头,董事长李晓雨毅然决定走出“舒适区”,于2008年踏上非晶新材料研发之路,在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借鉴、科研技术力量和研发条件极度缺乏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成员几乎天天吃住在工厂、扎根在一线,反复失败、反复归零、反复重来,历时4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青岛云路产品优势地位日益显现,不仅打破国外垄断获得市场认可,也被国外“关注”,而被“关注”的真正原因是青岛云路的材料技术可以在光刻机、核物理控制、加速器、核废料处理乃至国防武器小型化等国防领域关键技术上突破国外封锁。
2017年,国际竞争对手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了非晶带材商业秘密337调查,指控包括青岛云路在内的多家企业对美国出口或在美国销售的非晶带材产品侵犯其商业秘密。当时摆在青岛云路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积极应对,但时间漫长、耗费巨资,另一条是不应诉,结果是失去美国甚至全球市场,不仅青岛云路的产品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而且,普遍排除令若被签发,国内所有相关企业都将面临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的风险,这将严重影响国内非晶产业发展。
面对这一状况,青岛云路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成立了应诉小组,经过8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和数轮问卷质询,提供了100G的证据材料,青岛云路成功地向ITC证明了自身的持续投入、独立研发、不断创新、完全不同于申请人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核心技术,以及未侵犯申请人商业秘密等事实,最终迫使原告在开庭前4个月主动无条件向ITC提交撤诉及终结本案调查的申请。这在近十年间ITC发起的全球商业秘密“337调查”案件中尚属首例。“337调查”案后,国外大公司纷纷抛来合作橄榄枝。
案件的背后是中美之间科技战的角逐较量,更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董事长李晓雨信心坚定:既然选择了前行,就唯有风雨兼程。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就要经历国外专利战、商业秘密战这个过程,这是硬科技必须经历和面对的。
驶入“无人区” 未来云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卡脖子让人难受,却也是砥砺前行的强大驱动力。在原有非晶技术底蕴基础上,青岛云路又摸索出超薄纳米晶、金属粉末制备技术。其中,自主研发的纳米晶超薄带制品,解决了国家大科学工程和工业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已实现全球主要高端智能手机无线充电用材料的进口替代等。云路已经跟华为、中科院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国外知名车企也主动联合云路共同研究未来技术。
在董事长李晓雨看来,全球维度上科研水平的差距是前行不惰,步履不停的鞭策,最好的远方也在脚下。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有5000多种材料被国外控制,而这些材料用量都不是很大,一年的规模保持在几个亿到几十个亿之间,但这些材料却卡住了我国很多产业发展速度,像手机小型贴片器件用粉末技术、四代发动机高温产品、未来轻量化高能量密度材料等方面与国外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些领域都属于国内材料技术“无人区”,云路也正在这些领域内探索并寻求突破。
创业二十多年间,即使云路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但仍旧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去回应初心,国家已将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属于云路的远方依然漫漫。在未来,云路的赛道会越来越多,能源、3C、汽车、通讯、军工等领域将等待着云路纵横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