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即第55颗全球组网卫星的正式发射升空,北斗三全球组网也由此宣告完成,并开启全球化服务新阶段。趁热打铁,4月20日,国家发改委也正式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以“风口”之力重推北斗服务在国内的市场化,预计今年北斗将拉动超过3000亿元规模约3/4的国内卫星服务市场份额。作为推动北斗技术市场化的“急先锋”,在“全球组网”加之“新基建”的双轮驱动下,北斗“芯”将如何冲破GPS垄断“桎梏”,跻身市场主位,备受关注。
北斗导航,如今正成为各类智能终端应用的“标配”。尤以智能手机为甚,据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申请入网的手机有400余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近300款,约占据3/4。且目前,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均已推出兼容北斗的通导一体化芯片,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日前也透露,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面,已经有70%以上的手机提供了北斗服务。
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磊博士
“北斗系统的覆盖率很高,市面上销售的大多数智能手机基本都支持北斗系统,虽然有的显示的是GPS,但其实都已应用北斗系统,”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磊博士表示。相对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具有三大优势,首先是卫星侧有三种不同高度的轨道,具备较强的抗遮挡能力;其次,北斗系统提供了更多频点的导航信号,从而提升服务精度,同时具备星基增强功能;最后,北斗系统将导航和通信相结合,可提供全球短报文服务能力,这些都是传统GPS所不具备的优势。
不过,鉴于北斗系统全球组网项目才初步落定,市场化后劲仍稍显不足。典型比如芯片成本方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北斗还是其他导航定位芯片,由于使用量与普及程度和通信芯片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也造成了此类芯片成本偏高的问题,规模化受限。对此,有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北斗芯片及其相关方案需要落实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去做深度磨合,待市场规模扩大之后,芯片成本才有可能降低,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否则,仅仅被限制在某几类应用场景,要做规模化是很难做起来的,只有让更多行业用得起,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走向成熟。
但若结合来看,编者认为传统通信芯片的大规模出货,对于提振北斗“芯”市场也将有所助益,尤其是当下风头正劲的5G通信芯片。借助5G赋能下“新基建”风口的大开,加之国产替代的浪潮奔涌,北斗芯片的市场化门槛会得到进一步降低。毕竟,随着AI、5G、大数据等快速发展,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物联网等领域应用都在高速发展,这些领域将带来百万、千万量级市场,黄磊表示:“和芯星通始终瞄准北斗产业,面对的同样是全球市场。我们的芯片能兼容所有主流卫星系统,定位能力和性价比都能与国外产品竞争,下一步我们要针对各类应用场景,提供更多卫星定位辅助增强的配套服务,这类服务我们也愿意与合作伙伴共建。”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孵化部总经理任大凯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孵化部总经理任大凯也指出:“从5G开始,国际主流智能手机厂商都已经支持北斗,定位与手机通信芯片已经集成到一起。据我了解,国内5G基站也都已经使用了北斗来进行授时。”毕竟,与通信芯片不同,定位芯片有它的独特性,相对而言是轻量级芯片,用户需要实现更好的性价比,当工艺提升一代时,其一次性流片成本可能会高出一倍或几倍,而卫星定位芯片的用户则不会为了小幅的性能提升来负担大幅的成本增加。而通过这种“集成化”的销售模式,用户的接受度可能会更好一些,这也将促使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北斗芯片借助5G通信芯片的大规模铺货由弱转强,进而推动其在智能手机或更多物联网设备市场的大规模普及。